游客
题文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外邦人案件的裁判官。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由于这种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就称为万民法。这表明()

A.万民法都是由裁判官制定的
B.万民法是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法律
C.万民法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
D.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的每一个人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C.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D.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C.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