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五 天下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指出其代表的学派及核心主张。
(2)材料一、二、三、四的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25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l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新中国从l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回答: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4分)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4分)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6分)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8分)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抬)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於曳木者之前,徙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 。
——《清儒学案·亭林学案》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2)上述两种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简析产生这种思想的历史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阅读下列图文:(10分)
材料三、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闲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备注:材料一是《兰亭序》,材料二是“张旭草书”)
请回答:
(1)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以上图文分别代表了哪三个时期的书法成就?(4分)
(2)试概括这三个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唐前期(618—756)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757—907年唐亡)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竞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字,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材料二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旱、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水利建设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