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五   天下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指出其代表的学派及核心主张。
(2)材料一、二、三、四的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网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1页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中苏关系对中苏两国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后继者”曾推行过哪三次重要改革。请任选其中的一次改革作简要评价。
(3)俄罗斯历史上有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被中国人所熟知。请在文学、音乐、美术领域,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流派。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摘自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指出两宋之际中国“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主要例证,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并分析中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有利外部条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通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材料三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中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瓦解,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而这种阵营对立的经济结果就是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相互对立的市场。他还特别乐观地对两个市场的前途作了判断,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包围、蚕食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认为在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是不断衰败和缩小的;而社会主义市场是不断繁荣和壮大的。
——许新、陈联璧《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
材料二在新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游离世界市场经济大潮之外,也不能盲目汇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而是逐步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自觉性,从而使自己更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和创造力量,以其优越性吸引世界人民。
——彭树智《简说世界当代史》(2007年)
(1)分析材料一中斯大林提出“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的国际背景及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综上所述,论证此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