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十九次,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 | B.姓氏逐渐普及化 |
C.宗法制逐渐瓦解 | D.社会逐渐平等化 |
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之前,美国提出了打击“邪恶轴心”的说法。据统计,小布什在319次讲话中,用了1000多次“邪恶”这个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美国全球遏制理论失灵 | B.中东动荡威胁世界和平 |
C.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公敌 | D.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
J.M. Roberts在《世界史》中指出:新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及其同政府的关系。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上述说法认为罗斯福新政
A.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
B.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
C.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D.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起义后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说“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后来有调查说当晚共伤亡6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坦言:“当时只死了一个人”,米高扬则说:“事实上,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包围农村战略的胜利 | B.临时政府失去社会的支持 |
C.两个政权并存有利于革命 | D.列宁准确判断了俄国形势 |
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 B.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 |
C.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 | D.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