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⑴记得七八岁时,我写了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
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⑵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⑶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⑷“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⑸“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⑹“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⑺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小时。
⑻“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⑼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⑽“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 “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⑾“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⑿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文中划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是为了表现巴迪 的心情。
文章⑴—⑿小节以“我”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其大体表现为:
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如何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一句话?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述。
散文阅读(20分,每题4分)
晨听鸟语
马国福
1清晨四五点钟的光景,城市还深陷在一场欲望和梦想即将破壳的酣梦中,许多人轻微的鼾声还沉浸在昨夜斑斓的梦境中。透过阳台,街道旁的绿树上,一群群鸟儿用羽翼隔离这个城市即将开始的喧嚣。它们纤细的脚趾轻轻落在洋槐树枝新爆出的枝条上,一片片清新的叶子有序排列在枝条两侧,鸟雀像优雅的女子,清晨洗嗽梳妆后坐在琴台前,纤纤玉指落在琴键上,鸟语啾啾,清脆、悠扬,清晨静谧的大幕被这些灵巧的手脚轻轻拉开。
2这些鸟肯定是上帝撒落在城市上空的种子,一粒粒自由散落在单调、僵硬的水泥板块上,借以慰藉城市空间的另一种荒芜和空虚。鸟儿飞舞、跳跃、鸣啾,它们驮来一缕缕晨曦清风,给喧闹无序拥挤的城市布阵久违的天籁。风是精通韵律的高明乐师,她高高站在季节的舞台上,指挥一群群鸟雀遵循节令的暗示,在清晨用声音涂抹现代城市被机械、工业、商业瓦解的安宁。
3鸟鸣啾着,街道上还没有车来车往,声音时而婉转,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低吟,时而深沉,时而直白。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想起古代那些隐居山野的高人。他们结庐在人境,没有车马喧,守着内心的宁静秩序:锄禾、修竹、菜菊、赏月、饮酒、邀友、作诗,没有尘世功名牵绊,没有人际纷繁争斗,守着一车典籍,几亩薄田,采一束篱笆墙内的黄菊,面向南山、背倚柴门,黄犬相闻,鸡鸭悠闲,放达于山野清风,沉醉于堂屋稼禾,自足于桌上薄酒,几声鸡鸣成笔下平仄,数点雨声研案上古墨,一阙小令作心上天籁,曲曲鸟语解胸中快意,他们的人格尊严稳如南山。他们内心的道法,因这田园鸡鸣鸟舞而诗意充沛,生命的淡定赖这清风明月愈见境界。
4回到现代,鸟从自然出世、循入城乡入世,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栖息在一方方不起眼的角落。真的,我们的耳朵早已布满老茧,宁听蜜语、假话、空话、大话活一天,也不愿聆听鸟鸣一声洗耳目,空枉鸟雀肺腑真言一腔。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宁可争虚枉声名一时,也不愿得天籁之声一秒,借鸟鸣声声,洗洗心扉,涤荡蒙尘得胸怀。因此,我们活得沉重、压抑、疲惫,甚至力不从心。自然是圣母,任何权势、俗物、功利的亵渎必将给我们自己带来精神的枷锁,加速心态的苍老、空虚。我在想,鸟的歌声肯定是世界上最干净、纯真、清澈的韵律,这是上帝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不会计较掌声的轻重,更不会在乎鲜花的多寡。
5我坐在阳台上,看着鸟继续飞翔,以不同的方位、角度、视觉丈量蓝天的广度,测量清风的纯度,度量城市的净度。一串鸟鸣,就是一滴滴墨汁,滴在城市凌乱的画布上,这墨以碳的品质,一点一点吸附潜流在城市暗道里的瘴气和淤积在都市人内心的湿气。鸟声如花,氤氲自然神韵,让茫然的我们在疲于奔命的汪洋城市找到使内心安宁的自信和幸福。
6庄周梦蝶,借的是超然物外的灵魂之力。身在红尘,我恐怕无法抵达这样的境界,但是我找寻片刻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静静地看着鸟雀以自然声波在我的俗身钻出一个孔,飞上飞下,飞进飞出,天蓝成一面镜子,心轻如一根羽毛,追古抚今,掠过亘古的天空,跟着飞舞起来。这些生灵,用自然的天性给我们驮来一抹抹黎明的曙光。
7心不再怅茫,神依旧涌动灵光,坐拥天地,静观自然,守着内心宁静的井然有序。鸟鸣还在继续,一声声,一声声,如同一根鞭子,抽在现代人麻木的身上,抽在城市一天天一天天渐渐远离天籁的脊梁上……作者以“晨听鸟语”为题,有何作用?
第四段划线句中“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具体指的是什么?
品味56段划线句,按要求答题。
①赏析下面句子(从修辞、情思等角度)。
一串鸟鸣,就是一滴滴墨汁,滴在城市凌乱的画布上,这墨以碳的品质,一点一点吸附潜流在城市暗道里的瘴气和淤积在都市人内心的湿气。
②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些生灵,用自然的天性给我们驮来一抹抹黎明的曙光。下面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3段中的“另一种荒芜和空虚”其实指的是受喧嚣的都市生活所累,精神上疲惫不堪、心灵空虚。 |
B.第4段说“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想起古代那些隐居山野的高人。”这里的“高人”指的人像陶渊明、范仲淹这样的人。 |
C.作者以“坐在阳台上”为视角,依次描绘了绿化树上的鸟语、城市上空的鸟语和心灵上的鸟语,文章条例清晰,意蕴深刻。 |
D.文章结尾以鞭子为喻,总结收束全文,意味深长,同时赞美了鸟语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
作家王开岭在《耳根的清净》中说:“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读了本文,你觉得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议论文阅读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已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最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的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为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四是。
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幸福
苇岸
①哲学家培根一生写了五十九篇小品文,他仿佛谈论了人世所有大的事情,但惟独没有论幸福。或许他缺少了时间,因为他最后的《论谣言》便是未完笔的残篇。培根没有论幸福,但他论证了那些往往被世人误解拥有便幸福,因而盲目和疯狂追求的事物。譬如财富。关于财富,培根把它称作德能的障碍物。因为财富之于德能正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是不可无,但过量的辎重会阻碍行军,有时因为顾虑辎重而失却或扰乱胜利。
②唐朝诗人韩愈写了一句意味深远的诗:“。”把幸福完全寄托在财富上者,常常是那些尚未获得财富的人。这是人类无数错觉中最大的错觉。
③幸福不是时代、国度、地区或阶层的专有物,幸福也不为财富的多寡所左右。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人类在寻求幸福的终极目的驱动下,创造出愈来愈广的器具帮助自己,机器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电脑解放了人类的脑力。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代这样,人类的生活如此紧张和匆忙。中非洲的洛美人反对把电灯引入进他们生活的丛林,南美洲的爱尔人阻止公路穿越他们定居的区域。他们并不认为是在拒绝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幸福,他们保持着自己纯洁原始的传统。在高度体现人类物质文明的欧洲边缘,有一座马德拉群岛,那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汽车和工厂,没有竞争和效率,劳动的人们面带微笑,在太阳下唱着舒缓悠长的歌谣。当工业社会的游客慕名而至,他们紧张的心弦倍感松弛,躁动的情绪复归宁静。人类的心灵向往什么呢?这向往如同梭罗所比喻: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
④幸福无疑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人们不应以此误入歧途,转而毕生追求财富。当人们把幸福全部寄托于此时,拜金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我们费尽心机,仅仅为增加几枚银币;然而书内有黄金般的文字——历代最聪明的智者的话,我们无视,我们终日忙碌,头脑里装满市场和物价;然而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虛荣。工业革命发生仅仅二百年间,人类便为此走到了自身所造成的各种毁灭性灾难的边缘。
⑤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认为,人类与世界存在着三种关系,即理性关系、实用关系和美的关系。理性关系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秘密,实用关系使我们满足肉体各种所需,美的关系则赋予我们的心以爱,消除我们行为中的功利主义。与世界的理性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学校,与世界的实用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办公室,而与世界的美的关系则是我们的家庭。我们不会完全呆在学校里,也不会完全呆在办公室里,而家是我们最后的栖身之地。由于有美的关系,我们与万物的距离消失了,我们同它们是近邻和兄弟。在万物中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人性,是人类心灵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人在其中将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本文标题为“幸福”,但开篇却由哲学家培根写起,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的划线处,应填入下列选项()。
A 白雪却嫌春色晚 B草色遥看近却无
C 山净江空水见沙 D百般红紫斗芳菲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种进行分析。(3分)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
②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第④段中提到的“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乏其例,请选取三个事例用排比句式写出。
第⑤段作者的幸福观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从海啸大劫难看疟疾
2004年12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共卫生专家警告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传染性疾病可能使此次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成倍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把灾区需要重点预防的传染病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主要是霍乱和伤寒;另一类是由于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主要包括疟疾和登革热。
国际紧急医疗援救组织卫生干事琳达·杜尔对此分析说,海啸退潮之后遗留下来的水滩将很快成为携带疟原虫的蚊子的孽生地,而灾民居住在露天环境或者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很容易受到这些蚊子的叮咬,所以疟疾和登革热将是下一步传染病预防所面临的更大的难题。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唐林华介绍,疟疾的分布遍及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纬600和南纬450之间的地带都有疟疾发生。
实际上,疟疾历来都是全球流行最广泛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迄今每年仍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每30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个儿童因患疟疾而丧生。除了此次遭遇海啸劫难的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以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和南太平洋岛国地区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疟疾流行区。我国北纬250以南地区也是疟疾流行区,其中云南边境和海南山林地带是历史上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
不仅如此,疟疾甚至成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除了历史上许多因疟疾暴发而造成重大军事行动失败的记载以外,还有学者考证,疟疾曾对罗马帝国的衰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疟疾肆虐的漫长历史表明,作为侵害人类健康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疟疾是相当顽固的,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1955年,世界卫生大会曾乐观地把原来的“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但其后全球疟疾流行状况表明,这一规划全面受挫。于是在1978年的第3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又正式通过了把“疟疾消灭规划”改回为“疟疾控制规划”的决议。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疟原虫在不断的变化中千方百计对抗药物对它的抑制,以至于疟原虫的抗药性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抗疟药的研制成为人类与疟原虫斗争的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疟疾防治工作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为世界所公认。
令人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增强所引起的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势必会影响疟疾原有的分布格局。根据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3~50C,疟疾的发病人数在热带地区将增加2倍,而温带地区更会增加10倍以上。至于像此次印度洋大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引起疟疾大流行的突发危险因素,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疟疾历来都是全球流行最广泛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中“最广泛和最严重”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最广泛:
最严重:国际卫生大会为什么把原来的“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其后又改回为“疟疾控制规划”?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疟疾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一段划线的“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选出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例句:
作用: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高等教育
(1)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2)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3)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4)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5)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却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6)强就当了经理。
(7)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8)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9)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10)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11)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12)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13)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14)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15)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16)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17)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18)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19)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第(5)节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第(7)节中,本家哥所说的“良心”与强所说的“良心”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两人所说的“良心”各自的具体含义。(4分)①本家哥所说的“良心”:
②强所说的“良心”: 请举例说明小说主人公强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至少答出3点,3分)
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小说标题“高等教育”的内涵。(3分)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教育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教育?(不超过80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