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 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材料三 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D代表民主(democracy),S表示科学(science)。
材料四 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文化传统。有人说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正是两岸关系的写照”。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两地清华大学共同庆祝百年华诞,并各派副校长带队前往对方参加庆典。
(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北大的校风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2)1900年是庚子年,想一想,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条约产生的?它对中国社会性质影响最深的一条是怎么规定的?
(3)材料三中的雕塑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首先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4)形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5)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问答题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1)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已归日本”?
(2)“颐和园又搭天棚”是干什么的?
(3)这两件事联系到一块,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二: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误国殃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
(2)材料一中法、英、俄“心胆寒”“势萧然”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不足有哪些?
(3)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指哪些国家?它们何时开始侵略中国?
(4)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义和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左宗棠
材料二:1880年7月,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曾纪泽据理力争,经过半年多交涉双方终于签约。但俄国根据这一条约和几个勘界议定书的规定,割占中国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主张是什么?左宗棠是在什么情况下上这奏折的?
(2)他又是如何实施自己的这一主张的?
(3)根据材料二回答,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被俄国割去了西部七万多公里的土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马克思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2)材料一所反映的遭劫掠和破坏的是哪儿?
(3)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4)材料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李鸿章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机器制造一事”源自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
(2)列举这场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一例。
(3)如何评价这一场运动?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