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抗争和自强史的缩影,北大清华自诞生起,就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 清华大学始建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一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建在惨遭侵略者洗劫过的圆明园附近的清华园。多难兴邦,知耻而后勇,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国英才和治国栋梁。
材料三 在北大校园中有一座金属雕像,石基上摆放着两个螺旋状的大写英文字母D和S,D代表民主(democracy),S表示科学(science)。
材料四 台湾也有一所清华大学,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文化传统。有人说两岸清华“同根同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正是两岸关系的写照”。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两地清华大学共同庆祝百年华诞,并各派副校长带队前往对方参加庆典。
(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北大的校风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2)1900年是庚子年,想一想,材料二中的“庚子赔款”是依据什么条约产生的?它对中国社会性质影响最深的一条是怎么规定的?
(3)材料三中的雕塑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首先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4)形成“一个招牌,两间店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5)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于美国。——摘自《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当时进行的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3分)
材料二 (日本人)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强搬硬套。
——摘自《资本的年代》
(2)根据材料二,请归纳出日本人对待两洋文明的态度。(3分)
材料三见图1、2

(3)材料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请写出相关的史实。(4分)

回答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问题。
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
(1)下列哪一项是当时探险者的梦想?()。

A.寻找刺激 B.挑战世界 C.追逐金钱 D.扩张领土

(2)下图反映的内容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什么条件?

(3)写出因哥伦布的发现而命名的土著居民的名称。
(4)有人把新航路的开辟称为“世界的发现”。你认同此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一个展览板块,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第一板块: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秦朝秦始皇时,大将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
来抵御匈奴,它西起,东到
(二)汉朝
(1)汉朝汉武帝时,大将打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据上图回答问题:
a.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b.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在历史上被称为,起点在
c .从起点出发,这条路所经之处的先后顺序是()
① 河西走廊②新疆境内③ 欧洲④ 西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④③①②

d.这条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魏晋南北朝
(1)乘坐时空飞船,来到了北魏,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怎样趋势?
第二板块: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纵观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史实,你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2)以史为鉴,今天我国各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朝廷,共有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城阳被活埋。
材料二: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凡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3)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对哪一学派的态度?
(4)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张三受益于哪项改革措施?
(3)材料一的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改革内容是什么?
(5)材料二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