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 A.加强中央集权 | B.保护民族工业 |
| C.发展机器生产 | 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 B.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 |
| C.都察院是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 |
| D.监察权来源于皇权,代表君主个人的意志 |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
|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下列措施有利于限制地方分权势力的是:( )
①秦朝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推恩令
③汉武帝设刺史
④宋太祖派文臣管理州郡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
|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
|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
|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
|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