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态势是( )
A.势均力敌,处于僵持状态 |
B.势均力敌,互取“守势” |
C.苏取攻势,美取“守势” |
D.美取攻势,苏取“守势” |
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
A.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 B.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
C.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 D.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
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记述道:“夫乡勇之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德当时政体相同 | B.“乡勇”指马克思主义者 |
C.作者对原因记述准确 | D.记述有一定参考价值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
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9月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A.民主主义者 | B.民族主义者 |
C.亲共产主义者 | D.三民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