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价值判
断。这说明( )
①幸福是人们主观感觉的产物
②幸福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③人们的幸福源自社会需求的满足
④幸福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④ |
2008年9月,扬州市木偶剧团赴英国参加了“埃塞克斯——江苏文化节”的文化交流活动,木偶演员的展示、讲解、演出,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尊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B.遵循了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 C.强调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D.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在亚洲各国日渐流行,亚洲各国也纷纷开设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广播频道。这表明
| A.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 B.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
| C.亚洲各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 D.亚洲各国用本民族语言消解英语的影响 |
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世界文化的趋同才能化解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 |
| B.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才能根本上解决不同文明的冲突 |
| C.文化的差异不应该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 |
| D.具有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存在文明的冲突 |
中国人喜欢喝茶,美国人喜欢喝咖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年轻人也喜欢上喝咖啡,许多美国人也学会细品慢饮中国茶。这表明
| A.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
| B.世界文化在呈现多样性中交流、融合 |
| C.随着经济发展,世界文化会走向同一 |
|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兼收并蓄 |
2008年5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因此
| A.没有民族文化的交流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发展 |
| B.我们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
| C.对待外来文化要克服“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 |
| D.只有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