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印度分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巴基斯坦国家,两国都获得自治领地位;(二)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东巴基斯坦包括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印度联邦则由原英属殖民地其余行省组成;(三)在印度分治前,先解决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的划界问题,但两省是否一分为二由两省立法议会投票决定;(四)印度制宪议会也一分为二,归属各自国家;(五)授予土邦自由选择加入两个自治领中任何一个的权利,如果不愿加入,可以保持与英国的原有关系,但不享有建立自治领的权利。
——“蒙巴顿方案”
请回答:
(2)印巴分立的原则是什么?这体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怎样的政策?
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为何却以印巴分立的形式取得独立?
材料 “废除谷物法运动”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于英国的反对谷物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事件。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从外国进口粮食。这一规定,除地主阶级外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都会受损害。随着工业革命完成,工商业资产阶级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自由贸易。1836年伦敦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一个“反谷物法联盟”,但未取得任何成果。1838—1839年,曼彻斯特的工业家接过反对“谷物法”的大旗才使运动蓬勃发展。同盟主要靠宣传工作争取民心。最令人叹止的政治行动是制造选民,让这些选民选出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为此同盟筹集大笔资金归到本不具备选民资格的人名下,让他们登记成为“选民”,从而夺取某一选区的选民多数,选出事先已定好的候选人。1846年议会终于废除了谷物法,一个“阶级的立法”终于寿终正寝。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反谷物法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反谷物法运动”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憩,至是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江陵志在富强,当积弛之后,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实效,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摘编自炎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9年6月第一版北京市中学试用课本《工农业基础知识》第二册部分目录:
最高指示: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夺取工业战线的新胜利
第一章物质和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原子原子量
元素元素符号
分子式分子量
单质化合物
化学变化的实质
钢铁铝
我国钢铁工业的大跃进
炼铁
炼钢
化学方程式
铁的合金和合金钢
铝
金属的锈蚀和防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该教材的时代特点。
公元13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后商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摘自《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简表
阶段 |
时期 |
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 |
雏形 出现 |
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中期 |
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进行殖民掠夺,扩张殖民地 |
初步 形成 |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晚期 |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和蒸汽时代,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
最终 形成 |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 |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 |
当今 全球化 |
二战后 |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等等 |
——根据《百度百科•世界市场》整理而成
(1)结合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
(2)与材料一的丝绸之路形成过程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具有哪些新特征?与表中之前的三个阶段相比,最后阶段有哪些显著变化。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1853年初办湘军以对抗太平天国革命。1860年任两江总督,并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务。1864年攻陷天京。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为维护清朝统治,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有《曾文正公全集》。
——摘编自王岳川主编《一生要读的100位中国名人》
材料二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即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曾国藩。
(2)根据材料,指出两位作者评价曾国藩的角度并谈谈你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