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化学。
(1)生活中的燃烧
①着火点比较:蜂窝煤 小木条(填“>”、“<”或“=”)。生煤炉过程中,不断扇入空气目的是 ,煤不完全燃烧产生一种有毒气体的化学式是 ;
②用水灭火的原理是 ,新型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扑灭油类火灾时,析出的液体和泡沫在油面上铺展形成一层水膜,进而灭火,原理是 。
(2)金属在生活中用途广泛
①下列生活用品,主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②用铁锅烹饪食物时,会有少量铁屑在胃部转化为可被吸收的Fe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是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用铝箔包装药物,主要利用了铝的 性;
④铜具有很好的 性,故可作导线。近代湿法冶金的先驱是指 (填化学方程式),铜和空气中的O2、H2O及 会生成铜锈[Cu2(OH)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生活中的水和溶液
①处理自然水时,常用的混凝剂是 (填名称)。二氧化氯是一种新型的消毒剂,其化学式为 ;
②欲配制500mL 0.9%的生理盐水(密度为1.0 g/mL),需要NaCl的质量为 g;配制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称量NaCl时,若将砝码放在左盘(1 g以下用游码),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 0.9%(填“>”、“<”或“=”)
③右图是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 B.此装置能对水杀菌消毒 |
C.此装置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 D.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 |
④KNO3可用作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下表提供了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溶解度/g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a.从上表可总结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
b.20℃时,将20gKNO3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c.现有60℃时的KNO3饱和溶液210 g,降温至20℃,会析出KNO3 g;
(4)食品包装学问大
①我区特产——嘶马羊耳采用真空包装,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原理是 ;
②将N2充入包装袋内做保护气,是因为N2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稳定”);
③右图是“504双吸剂”的标签,请问答下列问题:
a.其中至少含有 种单质;
b.取少量双吸剂加入蒸馏水中,振荡后静置,测得上层清液的pH=9,若用pH试纸测定,具体操作是 。通入CO2后,上层清液变浑浊,写出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
c.为测定此双吸剂的使用效果,取足量双吸剂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进入试管中水的体积 21%(填“>”、“<”或“=”),理由是 ;
d.部分失效的双吸剂中,有红棕色固体,其主要是 ;
e.此双吸剂中,NaCl的作用可能是 。
2000年10月1日食用盐新标准将加碘浓度由每千克40毫克调整为每千克35毫克。
(1)食盐加碘中的碘是指
A.碘单质 | B.碘原子 | C.碘分子 | D.碘元素 |
(2)已知食盐加碘中的碘多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碘酸钾的化学符号和氯酸钾类似,请写出碘酸钾的化学式,其中碘的化合价为_______。
(3)某厂生产的食盐每袋(500g)含碘酸钾21.4mg,其中含碘mg,该食盐(填合格或不合格)。
将下列物质分类:①食盐水②铁水③高锰酸钾④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⑤氧化铜⑥水银⑦蒸馏水⑧二氧化碳⑨硫磺
(1)混合物(2)化合物(3)氧化物(4)单质
用化学符号表示
(1)两个氧原子_____(2)一个氮分子_______(3)三个亚铁离子_______
(4)两个硫酸根离子(5)氦气_______(6)氧化铝_______(7)碳酸钠_______
(8)氯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为+2价_______(9)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几位同学根据下列各实验装置图,设计和讨论了以下问题。
(1)图一实验时可看到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偏左”“平衡”“偏右”)若要用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调节砝码和游码使天平平衡②向左盘添加适量药品直到天平平衡
③药品改用硫酸铜溶液和铁钉④药品改用二氧化锰和双氧水
⑤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2)图二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有。
①CO2不供给呼吸②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CO2密度大于空气④燃烧一般需要O2
(3)图三实验,从X处通入某气体,并在P处点燃,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①则通入的气体是。
a.CO2 b.CO c.H2 d.O2
②小文提出在X处接一个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以此用实验证明通入气体本身不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诚认为不用,最合理的解释是。
a.CO2 没有还原性,不会通CO2 气体
b.点燃前先通入气体一段时间,已证明
c.查阅资料知通入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实验结束后先将P处火焰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节约燃料,低碳环保
b.防止空气进入装置,与通入气体反应发生爆炸
c.防止空气进入装置,氧化炽热的Cu
d.防止液体倒吸进入反应装置,骤冷而炸裂
下图是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影响的实验。
(1)E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B、D试管中液体均变色,先出现颜色变化的是试管,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3)C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F的作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