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牡丹的拒绝
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欧阳修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
这个春实在大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的进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看牡丹为什么一定要到洛阳去?
文章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到洛阳而没看到牡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文章说“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联系全文说说牡丹的“个性”是什么?
牡丹“同人一样”,它“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人的“品位”是什么?
文章写当年“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的传说,对写现在的“牡丹拒绝寒冷”,有什么作用?
下边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般人写牡丹都是赞美牡丹的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而本文却另辟蹊径,赞美“牡丹的拒绝”,因而显得不同凡响。
B.文章描写牡丹先扬后抑再扬,一唱三叹,在曲折之中表现出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崇高品质。
C.作者在文中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写法,但重点仍然是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D.“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说明“富贵”和“高贵”之间的距离并不大,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中考山东莱芜卷)
贼道
余显斌
那年,雪很大,雪花一片一片向下拍。
王小义坐在炉火前,伸着双手烤火。突然“啪”的一声,飞进一个纸蛋。
王小义知道,买卖来了。
王小义是盗,说白了,就是贼,身手很高,三十年来,没落过网。之所以如此,是他有一套周密的计划。王小义做贼,有踩探的,销赃的。生意做成,三七分成。
没人担心王小义食言独吞,在贼界,王小义贼德很高,口碑甚好,从未发生此事。因而,谈起王小义,贼们都一翘手指,道:“王哥,高!”
这次送信人在信中详细指出了银子所在地方,而且画了地图。当然,信中没有忘记告诫,自己那份,藏在月亮洞内,月明之夜,自己去拿。纸中,还包了一个玉饰,碧绿的玉鱼儿。信中特地嘱咐,偷了银子,把玉鱼儿放下。王小义火不烤了,也没心思坐了,出去了一趟。
天很阴,雪花那个大呀,一团一团落下来,砸在雪地上,“噗噗”直响,但王小义走过,地上没一点脚印。王小义出去了一趟,证实了信息的准确性。当夜,一身白衣,出了门。
银子整齐地码在那儿,一夜间,全转移了地方。当然,临走,王小义没忘了放下那个玉鱼儿。尽量满足同伙要求,是王小义另一贼道。
第二天,王小又起得很迟,见没啥动静,走到街上去遛遛。
城里,到处贴着告示。昨夜,县衙门所接受的救济捐款,和朝廷下拔的救济款,一文不留,被贼全部盗走。
“听说,那银子放在一处极秘密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人议论。
“天哪,没有救济银子,几年大旱,没粮过冬,那还不把人饿死光。”又有人接口。
王小义心里一惊,很是后悔。正常情况下,他只偷富户,不偷穷家小户,没啥可偷;也不偷官府,惹不得,弄不好会掉头的。
王小义心情惶惶回了家,坐不是,站不是。
下午,又有消息传出,贼已显了影踪:在藏银地方,发现了一个玉鱼儿,是县尉大人的饰品。县令一怒,捆了县尉,严刑拷打,不交银子,就交人命。
王小义听了,窜到街上,随着看热闹的人流,涌向衙门。
衙门外,人满为患。县尉跪在堂上,满身刑具,浑身是血。县太爷坐在堂上,咳嗽一声,对着县尉道:“你一生清明,口碑甚好,为什么做这样为人不齿的事?”
下面,所有县民,议论纷纷,也纷纷点头。
县尉没说什么,转过身,对着县民们跪下,一下下叩头,然后泪流满面道:“乡亲们,我有罪,没搞好治安,让贼偷了大家的救命银子。但,我绝不是贼啊。”
县令笑了,呵呵的,一拍惊堂木,道:“你自夸清明,却如此卑鄙。来呀,大刑侍候。”一声令下,棍棒如雨,不一会儿,县尉晕倒地上。
县令一挥手,让人将县尉提下去。
一县百姓,也叹息着离开。
第二天,县尉又被提上大堂,不待动刑,他抬起头,道:“大人,你给我几天期限,我一定把银子追回来,分文不少。”
“好吧,把县尉大人的母亲接进县衙,县尉大人你免除了后顾之忧,好好捉贼吧。”说完,哈哈大笑。大家都明白,这是在扣人质,县尉是个大孝子啊。
时间一晃,到了月半,县尉依然一筹莫展。那夜,在狱中,空中飞下一个纸团,教他这一句话,而且保证,一定会找到啊,可是至今没有音讯。
正在长吁短叹,又一个纸团飞下,落在他手上。
他拿起纸团,忙追出,外面,空空的,不见—人。
那夜,明月如盘,高挂天上。月亮洞,黑幽幽一片,阴森可怖。一个人影,鬼魅一般,闪进洞,火则一亮,照着洞内银子,分明不像是四成,倒像十成。
银旁,插一木牌,上写:贼亦有道,盗亦有德。
黑影一惊,转身欲逃。一声锣响,一群差役拥上来,围住蒙面人。当头是县尉,抓住蒙面人面巾,一扯,一惊:那人,竟是县令。(节选自2010年1月《文学报》有删改)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文章多次出现“玉鱼儿”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分析县令这一人物形象。
文章以“贼道”为题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滴水之恩
①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②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③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④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⑤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⑥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⑦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⑧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⑨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你是马山人?”他问。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⑩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我试探道:“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⑪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⑫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⑬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我用力地点点头。
⑭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⑮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本文有删改)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1)
大雨即将来临时
“我”上车后
告别时
情节
“我”不得不步行返校
、(2)
“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
(3)

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⑦段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14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⑮段。
选出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中的“我”是一位有责任感、热心、善解人意的人。
B.卡车司机的做法更加衬托出小拖车司机愿意帮助他人的善良。
C.选文第11段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小拖车司机对“我”的感激之情。
D.“我”之所以没有告诉小拖车司机“我”就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只是因为“我”不想损伤他的尊严。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题。、
找回颤动的感觉
林夕
(1)毕业前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童老师说了许多祝福和叮咛的话,然后发给每人一张稿纸,让他们写出自己认为未来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算是高中最后一篇作文。
、(2)童老师话音刚落,他就在稿纸上写出答案: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
(3)二十年过去了,已成为京城富商的他,又回到故乡,参加母校五十年庆典。他为老师准备了一份贵重的礼物——LV皮包。
(4)他的礼物,好像并没让老师感动——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小镇、奔走于校园的中学女教师,似乎对来自法国的著名品牌并无多少印象。相反,他自己,却被老师的礼物深深地感动了!那是二十年前他离开学校时完成的最后一篇作文。
(5)他看着那有些发黄的纸上写着: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他百感交集,眼泪一瞬间涌了出来。
(6)他早已实现这些梦想。实现之后,并不觉得它们重要。
(7)“如果现在,让你写下过去二十年,对你影响最重要的三件事,你会写什么?”老师问。
(8)他思考片刻,拿出笔,在稿纸背面写下:
(9)老师看了,微笑着道:“给我讲讲吧。我相信,每件事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
(10)那一年,他二十九岁,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忙的晕头转向,春节也没回家。除夕夜,他往家打电话,母亲问:“有没有吃饺子?”他说:“吃了,在超市买的速冻水饺,一点儿也不好吃。真想吃你包的三鲜馅饺子。”初一晚上,他刚刚上床睡觉,就被门铃声叫醒,开门一看:是母亲。她坐了十二个小时的火车,给儿子送饺子来了!
(11)他对老师道:“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的饺子!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香味。”
(12)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倒闭了。当初创办公司,他欠下几万元债,心灰意冷,萌发轻生念头。这时,一位平时并不十分亲近的朋友找到他,给他一本存折,告诉他密码,转身走了。
(13)“存折上有6500元钱,是他的所有积蓄。他是一名公务员,每月薪水不到一千,每次发薪就存一二百,每次存钱的记录都在上面。其实这点儿钱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我起作用的是存折主人的真诚和信任。就算是为了报答他,我也一定要收拾残局,东山再起!”
(14)说到这,他停住了,陷入深思,仿佛又回到那充满艰辛的拼搏岁月。
(15)老师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他道:“那第三件事呢?一定是个浪漫的故事吧!”。
(16)“不,一点儿也不浪漫。那字条上没有写‘我爱你’,‘我想你’这些甜蜜的话。当时那种情况,我们根本没有心情。”
(17)“发生了什么事?”
(18)“两年前,我由于长期劳累和工作紧张,患上了耳疾,医学上叫乳突炎。我先是左耳感染,后来右耳也染上了。那段时间,妻子一直陪着我,每天帮我热敷、清洗耳道。病情越来越重,我需要动手术。手术前夜,我担心手术失败会失聪。她就给我写下那张字条:亲爱的,别担心,我愿意永远做你的耳朵!”
(19)老师被他的故事打动了,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伸手在他的背上拍打几下,意味深长地道:“二十年前,你们写在纸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很虚幻,有的很物质。二十年后,你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读来读去,我只读出两个字——感动。其实想想也对,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
、(20)是啊,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它只轻轻一下,就拨动了心的弦律,荡起的涟漪久久挥之不去!无论何时何地,回忆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总有一种颤动的感觉。那些感动里包含着岁月老人无法带走、死亡之神无法摧毁的真情。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精华本,2014年9月第一版,略有改动)
联系上下文,请在第(8)段内空缺处填入三个恰当的短语。
为什么“他的礼物,好像并没让老师感动”而“相反,他却被老师的礼物深深感动”?请结合全文说出原因
小说第(6)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说出理由。3分)
请说说你对题目“找回颤动的感觉”深刻内涵的理解。
小说常常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本题共7分)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上面是《最后一课》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语段,请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进行赏析。
、(2)请发挥想象,运用这种写法将本文第(10)段“他”见到母亲那一刻的内心独白描述出来(80到100字)

记叙文阅读。
幸福的篮子
①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
②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
③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④“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
⑤“您,有什么可以聊得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
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⑦“什么不多见?”
⑧“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
⑨“什么?幸福篮子?”
⑩“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
⑪“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
⑫“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
⑬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⑭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
⑮“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⑯“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
⑰我谢了这位老太太,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
初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来。

地点
情节
心情
公园小路上
散步

金黄色的小亭子下

变得平静

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

22.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共8分)
(1)文中说“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我”为什么要将我的生活“缝”起来?“缝”字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2)文章第(17)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纵观全文,概括文中老太太形象的特点。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迷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读完小说,请补充完整情节的概括,每项不超过10字。、
开端:“我”在河堤上玩
发展:
高潮:
结局: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
文题“迷路”言简意深,一语双关,请你把它的两层意思告诉大家。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以小见大,揭示了出于自私和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害人,最终也会害己的道理。
B.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C.文中划线句子中“笑”,反映了“我”自私自利,品质败坏。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读完全文,你肯定发现了生活中也有类似文中的故事,也有很多“迷路”的人和事,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生活经历举一例说明,并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