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这种变化是为了
| A.提高行政效率 |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 C.提高“三公”的权力 | D.防止腐败 |
西汉时期,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有人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项建议演
变成的措施是
| A.大封皇室成员为王 | B.实行“推恩令” |
| C.平定“七国之乱” | D.废除诸侯国,改设郡县 |
如图反映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行省制 | D.郡国并行制 |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有利于:
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②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③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④维护国家的统一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 A.皇帝的子孙不再分封为王 |
| B.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
| C.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
| D.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