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 A.18世纪中后期 | B.19世纪前期 | C.19世纪中后期 | D.20世纪前期 |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 |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 “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
|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
|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
|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