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B.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
C.世界银行的运行 | D.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 |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
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
有学者写道:“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材料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魏晋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
明朝地方志记载:“正(德)、嘉(靖)以前,仕之空囊而归者,闾里相慰劳,啧啧高之;……嘉(靖)、隆(庆)以后,仕之归也,不问人品,第问怀金多寡为重轻。”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
A.“吏治之坏,根于士风” |
B.“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
C.“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
D.“圣人治吏不治民”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