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统一、主权完整的国家利益一向是政治人物孜孜以求的历史作为。观察下列人物图片,回答问题。
(1)如果将图示的四位政治人物归为一类,则其归类的依据最有可能是什么?
(2)结合选修和必修课程的有关内容,分别概述以上类别(或视角)下,四位历史人物所做的历史贡献。
(3)请用一个短语分别给上述四位历史人物一个恰当的称谓。(不得与第二题的答案重复)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些军事思想。随着《易经》成为儒家经典,《易经》的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易经》原文 |
释义 |
和兑[通悦,下同],吉。 |
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 |
孚[通俘]兑,吉,悔亡。 |
以俘虏别人为乐事,暂时吉利,最终会败亡。 |
来兑,凶。 |
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 |
鸣谦,利用师,征邑国。 |
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 |
不利为寇,利御寇。 |
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 |
⑴材料一反映了《易经》中哪些军事思想?你如何评价《易经》的军事思想?
材料二“[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 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林则徐书简》
材料三 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且广东利在通商,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林则徐集》奏稿中
⑵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海防思想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21世纪初战争与武装冲突形势示意图
——[法]M-F.杜兰等《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
注:图中深色区域为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地区。
⑶依据图11概括21世纪初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分布状况。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形势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人全球化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二 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法家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饥荒”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1949—1960年开启的农业“新篇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 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沈的破船呢?
——《慈禧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
(2)(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玻利瓦尔(1783—1830年),通称西蒙·玻利瓦尔,拉丁美洲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与圣马丁遥相呼应,为南美洲脱离西班牙帝国统治而独立发挥了关键作用,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最杰出的领袖之一。
玻利瓦尔在1799—1803年曾去西班牙学习哲学、历史和文学,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的许多地方,亲眼看到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深受鼓舞。
在欧洲,玻利瓦尔遇到了他的老师罗德里格斯。老师鼓励他积极投身到争取美洲解放的革命中去,并对他说:已经到了把西班牙人赶出美洲的时候了,你应该去完成这件事。玻利瓦尔当即向老师表示:“我准备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这个事业。我以自己的人性和生命宣誓,在我没有打碎西班牙束缚着我的祖国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要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也不会安静。”这些誓言成玻利瓦尔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从此以后,他返回祖国,投身于为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洪流。
1810—1830年期间他领导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地的独立战争,建立了联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及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家,是南美共和制度的奠基者。
——互动百科
(1)根据材料,分析玻利瓦尔能够领导南美革命,成为一代英雄人物的原因。
(2)有人称玻利瓦尔为“南美洲的华盛顿”,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