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传统、西学与现代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联合国徽标

材料二冷战的结束给国际关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改变了赖以运作的权力基础。世界各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不断呼吁着手进行联合国改革。并为此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和设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安理会改组问题的讨论。
材料三 1992年,日本分担的联合国经费已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位,其对联合国活动的扩展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2004年59届联大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认为日本已经发挥的作用为它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则反对单方面依据经济实力扩大安理会。主张按照地域平衡、人口比例、民族代表性等原则,增选新的常任理事国,即将新的理事国席位给予亚非拉国家。
(1)从联合国的徽标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结合有关史实说明联合国建立初期,联合国的理念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改革问题为什么会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80~1918年欧洲部分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基本数据:

材料二 1895年恩格斯祝贺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称赞了其明智做法。这种做法就是利用(男子的)普选权,使社会民主党赢得了胜利的选票。“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以致使他们自己得到了千百倍的好处,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马克思的这位老朋友还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在选举中得票率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的原因。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为增强民族力量采取了哪些举措?
(2)材料二中所指的社会思潮是什么?依据上述材料,指出19世纪后半期的中、日两国改革的相似背景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谓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余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摘自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自N.佩弗《远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钦定宪法大纲》的认识。
(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这个“仿制品”机构的框架所体现的思想源流是什么?(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西政体为例,谈谈你对“宪政”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思路开阔、逻辑严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44年8月至10月,美、英、苏、中四大国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拟定了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案。与会国并达成以下协议:一、鉴于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失败的历史教训,联合国大会重要决议只需得到会员国的2/3多数通过即可,大国为常任理事国并享有否决权,所有会员国必须接受安理会决议的约束并予以执行。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规定: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以促进国际合作。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国际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试各举出一例说明“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2)材料二中的“建议案”“协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宗旨的背景是什么?中国能出席四大国敦巴顿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