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传统、西学与现代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
请回答: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放弃阶级利益,改变自己的斗争方向的?
(2)抗日战争时期,在处理国共关系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斗争求团结”的?
(3)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初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体现自己高风亮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使台湾早日返回祖国怀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的伟大构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2004 年8 月22 日和12 月11 日,分别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 周年和百色起义75 周年纪念日。
阅读下列与邓小平同志相关的照片,回答问题。
分别分析图1、图2、图3 所反映的事件及发生的原因,并概述它们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请回答:
(1)列举两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举措。
(2)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图分别与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有关?
(2) 依次指出四幅图所反映的党的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3) 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
中共80 年历程,80 年辉煌,历史实践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请回答:
(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
(2)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什么?
(3)遵义会议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含义是什么?
(4)指出中共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