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在岗职工工资比较表
|
工资总额占GDP 的比重(%) |
月平均工资 (人民币元) |
最低工资与平均 工资比值(%) |
中国 |
55 |
4134.4 |
50 |
世界 |
40 |
9327.7 |
21 |
注:月平均工资是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之前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月收入做的最新统计。
材料二: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支付给劳动者比市场所出工资更高的工资,企业反而能取得劳动总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的效果。但国内企业大多仍停留在靠压低工人工资获取高额利润的时期。
2012年我国继续提高城乡劳动者收入,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实现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
(1)谈谈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有人认为:“我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增加民生领域支出有利于社会公平,但也会拖累经济发展”。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材料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正是通过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在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团结一致,集中力量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举全民族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材料二: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今年是第三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此期间,各地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12分)
(1)设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有何意义?(4分)
(2)我们应怎样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3)请你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设计两条宣传用语。(4分)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就会阻碍文化发展的多元化。(12分)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09年的工作,提出了2010年的主要任务和总体部署。
了解政府
政府的重大决策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同学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到2010年,我国政府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较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五)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八)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为做好上述工作,政府应该担负哪些职能?
|
|
|
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网站上开设的“我有问题问总理”专栏,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千上万的留言,反映的情况方方面面,涉及的问题五花八门,既有殷切的期待,也有中肯的批评,反映了网民对国计民生的关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网站和网民渴望通过四通八达的互联网,让总理更多地了解民生、民心、民意。无论是诉求表达,还是批评建议,都是政府工作的一面镜子,值得有关部门认真地总结、分析。
请回答
(1)网民向政府表达合理的诉求、献计献策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哪一种方式?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有序的政治参与?
(2)公民应该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