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北地区部分地图”,回答题:结合图可以看出( )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
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
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
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
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
A.森林破坏 | B.土地荒漠化 |
C.水土流失 | D.湿地萎缩 |
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
A.围湖造田 | B.过度农垦 |
C.过度樵采 | D.水资源利用不当 |
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
A.21.5°至68.5° | B.11.5°至68.5° |
C.21.5°至78.5° | D.11.5°至45° |
该图示意一天内不同时刻沿水泥混凝土面层(指路面最上层)深度的温度变化状况,读图回答问题。关于图示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
B.14:00时在10cm深度处温度最高 |
C.表层温度逐渐向下传递,其最大深度为20cm |
D.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日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
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可以确定的是
A.水泥混凝土比热容小,不适宜作路面建设材料 |
B.表层剧烈的温度变化会导致路面开裂,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应做防裂处理 |
C.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 |
D.一天中10:00—14:00水泥混凝土面层表面增温最快,应进行洒水降温 |
在喀斯特地区,泉、河、湖等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喀斯特水”沉淀析出的碳酸钙所形成的景观叫钙华景观。读图回答问题。形成云南白水台的钙华梯池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 | B.流水侵蚀 | C.流水沉积 | D.岩层断裂 |
我国典型的钙华景观分布带大致位于
A.地势二、三阶梯交界处 |
B.青藏高原东缘地带附近 |
C.非季风气候的区域内 |
D.内流区和外流区的交界处 |
十月,正值金秋,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结合图回答问题。此季节,以“碧云天,黄叶地”为主要景观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能够观赏到下图中四类景观的寻秋路线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问题。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
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
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
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A.M、P、N | B.M、N、P | C.M、M、N | D.P、P、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