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山中访友》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③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④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对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桥的古老,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B.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桥的高尚品质。
C.运用设问,让读者深刻了解桥的古老,产生对桥的敬仰之情。
D.运用联想,使人浮想联翩,对桥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印象,表达崇敬之情。

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赞颂了老桥的主要品质是

A.德高望重 B.非常古老 C.无比坚强 D.默默奉献

第②段画曲线的句子主要运用的手法是

A.拟人 B.设问 C.联想 D.比喻

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拜访的老朋友是指山林中的一切。
B.第②段中“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形象地表达了我和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
C.第③段中主要采用第三人称,描写了大自然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热爱。
D.第④段中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从枝头掉下融入泥土的过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为别人鼓掌》,完成答题。
为别人鼓掌
 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周瑜虽年轻挂 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形象地说明了什么?(2分)
第2段中“为别人鼓掌”的含义是什么?“为别人鼓掌”的关键在哪里?(4分)
第3段中作者列举周瑜和庞涓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文末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阅读《小品建筑》,完成答题。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有删改)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 个宇)
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4分)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阅读《遥远的岛》,完成答题。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座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对那个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小岛因而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转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风暴大作时,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是一个谜。秋天,树林被红红黄黄的斑点装扮得绚烂多彩。渐渐地,树叶都落光了,小岛上挺拔俊秀的松树却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秋日浪花飞溅的寒波上巍然耸立着,朝气蓬勃,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而冬天,当大海冰封,雪为万物盖上一层白毡的时候,小岛就穿上一身冰霜的盛装,宛如披上豪华的王袍,上面缀满了千百万颗灿烂发光的钻石,变幻莫测,异彩纷呈。
  他们竭力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绝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因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一月的寒风冷彻骨髓,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但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来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的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从全文看,标题“遥远的岛”指代哪些内容?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
品味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
文章第1段说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第9段又说小岛“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你从两个小孩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写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田野里的蜜蜂
[法]儒勒·米什莱
①这些都是从三月开始的。时有时无已经蕴含了一些热力的太阳唤醒了大自然沉睡的青春活力,田野里的小花,紫色的地丁,草原上的雏菊,绿篱间的黄色毛茛,早开的紫罗兰,迎风盛放,把空气蒸熏得一片芬芳。不过这只是一会儿功夫的事。
②正午刚开,三点钟后花枝就都闭拢了,遮盖住它们不断颤抖的雄蕊。在这短暂的暖和时间里,你看,一个金黄色的小小生物,浑身绒毛,挺怕冷似的,正大着胆子舒展着翅膀呢。蜜蜂离开住处了,它知道花丛间已经为她和她的孩子们准备好了甜甜的蜜汁。
③现在几乎什么都没有,大部分的摇篮都还空着。蜂王的巨大繁殖能力还隐藏在她的肚子里。定期快速地产卵、创造新的一代的工作,还得稍后一点,要等到晴朗的五月才会开始呢。
④多奇妙的契合。大部分冷瑟瑟的花枝,跟冷瑟瑟的蜜蜂一样,都在等待着一个更稳定的季节,准备在亮堂堂的阳光里舒展花冠。她们的天生丽质实在禁不住目前这变幻无常的四月天气。
⑤这些迷人的小家伙穿梭似地飞来飞去真是愉快。
⑥柔弱的花枝在昆虫的时时骚动下不停地弯腰,晃动。那在风前闭拢了的圣地却向着她心爱的蜜蜂开放,小蜜蜂全身沉浸在花丛里,传送着春天的消息。大自然向世俗采取了绝妙的预防措施,来掩藏这里的奥秘,但怎么能制止住这坚决的追逐者呢……
⑦蜜蜂居住在那仙山琼阁深处,下面铺着柔软的地毯,上面是美妙的楼台,黄玉作墙,蓝宝石是天花板。然而,这些死板板的玉石怎能跟它的邸第相埒
⑧花枝摇曳,发出一阵阵香气,她们在期望,在等待。她们迎接蜜蜂,这小小的隐蔽王国的幸福的征服者,侵入那洁净无暇的屏障,小家伙把这儿的一切都搅乱了,混和在一道,可是花儿都向它道谢,再见吧,祝福你满载着芬芳和蜜液离去。
⑨多少祝福的地方,多少幸福的时刻,蜜蜂你在做着纯洁的劳动啊,你一边收获,一边完成着千千万万的婚媾呢。在岸边,比如那傍近旷野的大海,人们很少去寻觅这些和平肃默的牧歌,但只要有一个安全隐蔽、日光映照的地方,大自然总要造成一个小小社会:这儿,花枝为蜜蜂流淌出她最甜美的蜜汁;这儿,蜜蜂轻轻卸下满盛着欲望、弯下了腰身的花枝的重负。
⑩黄昏前的时辰是暖和、湿润而温馨的。花枝被最后的阳光轻轻抚弄着,仍然保留着她体内的温热气息,她的花冠被白色的轻雾所濡湿,于是花儿感觉到又复活起来;她爱,她正在爱。花心舒展开来;抖动着她们的香尘雾绢。在这神圣的时刻,会逗引来多少蜜蜂!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6期)
【注释】①〔邸第(dǐ)〕达官贵族的府第。②〔相埒(liè)〕相等。③〔婚媾(ɡòu)〕婚姻;嫁娶。
文章开头写太阳唤醒大自然青春活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一句话概括第②③④自然段主要的内容。
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第⑦自然段这几句话的妙处。
第⑨自然段划线的语句道出了怎样的哲理?
读书能身临其境,情思喷涌,这是一种好习惯。下面批注,就是这样写成的。认真品读另一句话,写下你的“情思”。
原句:柔弱的花枝在昆虫的时时骚动下不停地弯腰,晃动。那在风前闭拢了的圣地却向着她心爱的蜜蜂开放,小蜜蜂全身沉浸在花丛里,传送着春天的消息。
批注:花枝迎蜜蜂,蜜蜂醉花枝,多美的画面呀!
原句:小家伙把这儿的一切都搅乱了,混和在一道,可是花儿都向它道谢,再见吧,祝福你满载着芬芳和蜜液离去。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向美而生
陈晓霞
母亲是个高个子女人,皮肤白哲,气质安闲,走在街上偶尔会被人当成退休教师。喊她老师的一般来自菜市场上热情的商贩,他们多有取悦买主的习惯,喜欢在主顾身份上巧做文章。
但有些东西对女人来说是天生致命的,比如教师这样的名头就万万不能用在母亲身上。因为她不是教师,不仅不是,而且连一天学也没有上过。更重要的是,这是她的一块伤疤。母亲的理想是做一个学以致用的人。可她偏偏就没能读成书。她把这些归咎于姥爷当年对她上学的顽固阻挠,因而一辈子,都对自己的文盲身份耿耿于怀。
其实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在那些九曲连环的胡同深处,像她一样没上过学的女人比比皆是。没有上学并不妨碍她们快活地生活。差不多30年前,女人们一度喜欢上了抽烟的把戏,她们偷偷拿来男人的烟卷,凑在一起装模作样,吞云吐雾,一个个被呛得面红气喘,涕淌泪流。一帮女人,不甘寂寞,在单调的生活中寻找新奇与快乐,这样的烂漫叫人总想会心一笑。但我的母亲从来不在这个群体之列。她对这样的生活敬而远之。当然她的理由是要每天上班。那时候她在居委会里缝制衣裳,虽然不是正式工作,却也需要朝九晚五。但我猜测,她心目中的快乐完全是另一种模样。
我不知道母亲怎么学会的缝纫。也许对她这样一个以文盲为耻的人来说,学习就是人生最好的补偿。所以她学什么或者学会什么都不用奇怪。难得的是,这门手艺最后给了她很好的报偿。她成了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每到年末,找母亲帮忙做衣裳的人就络绎不绝,她眼见着台案上的衣料越堆越高,知道时间已是怎样紧迫,却从不推辞。她通宵达旦地为别人忙碌,自家的衣裳却常常推迟到除夕夜去完成。我从这件事上看出母亲的要强。她讨厌女人的示弱和讨要,所以就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成为一个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人。这使她在邻里当中赢得了普遍尊重,并因此被推荐到居委会的缝纫小组去工作。
居委会生涯应该是母亲人生中最有光彩的一页。在那里,她和会计袁姨成为朋友。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文雅清秀的袁姨简直就是母亲的一个理想。有时她坐在袁姨对面,看她把娟秀的字体一个个铺排到复杂的会计表格上,心中充满了羡慕和赞叹。我猜她一定也不止一次感慨过。
许多年过去,居委会解散,地面外租,连整个镇子都不复有旧时模样。没有改变的是母亲和袁姨的交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我想她们把对方当成一种安慰也不一定。她们笑,轻声细语地说,像天底下所有姿态美好的女人一样。母亲端上的是细瓷蓝花的茶杯,茶杯刷得雪白透亮,像一块润玉被袁姨捧在手中。我知道母亲的心思,对有文化的人,她一向以清茶表达敬意。
母亲的病来得很突然。我们抬着她楼上楼下透视、检查,母亲在担架上不停地摇晃。这种感觉很奇怪,好像我们忽然成了汪洋中的一只船。不由自主四顾茫然、心怀忧戚。我知道属于母亲的几十年就要结束了,可她回到病房后却忽然高兴起来。我凑过去,就听她说,你看啊,那朵百合开得多美。
在飘摇不定生死未卜的时候,她还顾得为一朵花去赞叹!
我就是从这天开始明白母亲,明白一个女人,只要向美而生,即使一字不识,也会永远优雅美丽。
(选自《意林》2011年第14期)
文章的标题拟得好吗?为什么?
这篇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来表现她的人生追求?
联系语境,说说“更重要的是,这是她的一块伤疤”中的“伤疤”是什么意思?
文章中写到母亲为袁姨端上的茶杯是“细瓷蓝花”“雪白透亮”的,“像一块润玉”,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中写到了一伙女人们“抽烟”取乐的事,这与本文的重点内容有关吗?为什么?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文章有什么特点?并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