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建议以礼入法,以法护法 |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英国曾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孙中山也曾经十分肯定科举制度,共同原因是科举制()
A.以儒学经义作为考试内容 | B.便于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 |
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 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
汉朝时,汉武帝下令九卿直接向他奏事。与此同时,他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帮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限制相权以保证皇权独尊 | B.避免中央政权的决策失误 |
C.提高中央政权的行政效率 | D.逐步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 |
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据此,作者认为()
A.“郡县”优于“封建” |
B.“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 |
C.“封建”优于“郡县” |
D.“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 |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 |
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
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这种观点()
A.指出了秦统一的重要历史作用 |
B.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
C.洞察到了秦朝制度的重大缺陷 |
D.是对秦朝行政制度的全盘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