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 A.与时代同行 | B.有历史观引导 | C.为现实服务 | D.充分掌握史实 |
《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威廉的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
| A.领导素质影响施政效果 | B.皇帝和宰相之间矛盾重重 |
| C.德国君主立宪制还很不完善 | D.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 |
有人指出:权力的虚化,为英王赢得国民的爱戴而非痛恨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在贵族政治早已没落的大背景下仍然较好地维持了王室的形象,赢得了多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这实质上反映出
| A.“统而不治”使君主制获得新的发展 |
| B.英国贵族政治出路在于维护王室尊严 |
| C.“统而不治”暂时维护了英国贵族政治 |
| D.英国王室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爱戴 |
古希腊一悲剧中曾写道:“我们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外邦人……任何居民或者外来人都不能囚禁我们。如果有人对我们使用暴力,任何不救助的庇护者将被剥夺政治权利并被公众流放。”这反映出
| A.外邦人在古希腊没有完全的公民权利 |
| B.古希腊维护居民的基本自由 |
| C.当时执政者无法维护平民和奴隶利益 |
| D.古希腊的公民范围明显扩大 |
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
| A.荀子庄子 | B.韩非子孟子 | C.老子董仲舒 | D.韩非子董仲舒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