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有三种解释:①各种工匠,②百官,③古代负责营建制造等事务的官员。与第一种含义一致的是( )
A.“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鞲、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
B.“百工歌于朝,庶民颂乎野” |
C.“恭默思良弼,《诗》《书》正百工” |
D.“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
D.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巡热河, (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余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该日记记载的事件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
下图是一幅漫画《奴化教育:鬼话连篇!》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
B.加强初等教育,普及日语和日本皇民意识 |
C.提高沦陷区人民文化水平,发展经济 |
D.宣传其“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谬论 |
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可以判定他们再现的历史情境是:
小明(忧心忡忡):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小强(贪婪而傲慢):还没咽下去,饿得厉害!
A.荷兰割占台湾赤嵌楼 | B.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
C.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 D.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
下面两枚邮票分别是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人物和一件大事,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两枚邮票反映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
B.邮票上的人物直接指导着邮票上的事件![]() |
C.邮票上的事件不能体现邮票上的人物的观点 |
D.邮票上的事件丰富了邮票上人物的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