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 
|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真诚地 | 
|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执:拘捕 | 
|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 
| B.观王之群臣下吏 代之宋,宋善待之 | 
|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 
|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 
|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 
|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 
|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记,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严:严肃 | B.警劝之道道:作用 | 
| C.议之不徇徇:徇私,袒护 | D.所谕世族之次次:排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则足为后法则告诉不许 | 
| B.惧后世之不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C.有意奸而外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 D.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臣以险衅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六处)。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秋阳赋
 (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淡淡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秋阳之陨群木木:树木。 | 
| B.若予者若:像。 | 
| C.方夏潦之淫也淫:过度。 | 
| D.蚤作而占之蚤:通“早”,早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 B.乃真知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C.奴婢喜而告余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 D.升于扶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 
|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 
|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 
|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歌颂之情彰显自然。行文流畅,不可遏制;多用比兴手法,华丽的铺陈,文采出众。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且 今 之 温 者 昔 人 炎 者 也 云 何 以 夏 为 盾 而 以 冬 为 衰 乎 吾 侪 小 人 轻 愠 易 喜 彼 冬 夏 之 畏 爱 乃 群 狙 之 三 四。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4分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 
|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 
|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 
|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 
|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 
|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当:对,面对 | 
|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义 | 
|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谕:明白 | 
|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一举而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 B.上因晚朝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 
| C.岂得以喜怒专之,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D.则《论语》二十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 
|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 
|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 
|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阅渎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
 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
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温叟既受命,归为母寿,候立堂下。须臾闻乐声,两青衣举箱出庭,奉紫袍、缣衣,母命卷帘见温叟,曰:“此即尔,父在禁中日内库所赐者。”温叟拜受泣下,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日:“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出白《宋史》,有删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典:掌管 | 
| B.有谮于帝者,帝怒谮:诬陷 | 
| C.开宝四年被疾被:遭受 | 
| D.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 就:于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母老乞归就养不赂者以赂者丧 | 
| B.归为母寿,候立堂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 C.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其间旦暮闻何物 | 
| D.令府吏封署而去吾尝跛而望矣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温叟“方正”的一组是( )
 ①归为母寿,候立堂下②温叟恶其名不取
 ③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④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
 ⑤令府吏封署而去⑥视西舍封识宛然
| A.②⑤⑥ | B.①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温叟年少即表现出多才多艺,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 | 
| B.温叟很孝顺,在他接任官职后,就“归为母寿”,在堂下站着等候母亲。 | 
| C.温叟曾因进士一事而被贬官,后又因被废除的进士相继考中而官复原职。 | 
| D.温叟任职于几个朝代,因为官清明被当时的君王重用,且几次受君王赏赐。 | 
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2)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3)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