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
A.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分配上 | B.中央机构的运作方式上 |
C.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 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
李大钊在1919年5月9日《每周评论》上撰文指出:“威尔逊君!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为什么他们解决山东问题,还是根据某年月日伦敦密约,还是根据某年月日的某某军阀间的秘密协定?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这表明
A.李大钊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B.李大钊看清了列强意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
C.“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
D.“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