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评价某次会议时说该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美国和日本)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据此判断列宁评价的是哪一次会议?
A.巴黎和会 | B.华盛顿会议 | C.慕尼黑会议 | D.雅尔塔会议 |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夺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
C.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夺权 |
D.诸侯弃国逃跑,西周灭亡 |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 私学的兴盛
③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 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管仲改革壮大了齐国的力量 | B.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 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
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基础是()
A.商纣的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
B.牧野之战中商朝奴隶的倒戈 |
C.周文王时整顿政治军事,使周成为强国 |
D.商朝兵力不足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义务的是()
A.缴纳租赋 | B.贡献财物 |
C.派兵作战 | D.服从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