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自 尊
① 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 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 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 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 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小说,完成问题。
做客
  ⑴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⑵青青坐在山头一块大石头上,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⑶十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电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⑷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⑸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⑹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小了下来,她哭了。
  ⑺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⑻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了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⑼我是电视台记者。戴眼镜的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⑽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像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⑾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⑿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像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⒀在场的小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⒁说吧,不怕。小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⒂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⒃青青看见,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
第⑸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品析下面的句子。
(1)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
(2)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
小说的标题为“做客”,试分析其含义及作用。
“留守儿童”是近期社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如果戴眼镜的叔叔为孩子们拍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写一句简洁而生动的公益广告语。

阅读下面议论文,然后回答问题。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
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面对的无奈,
 备选人物:韩愈袁隆平贝多芬海伦•凯勒

温暖的记忆
于兆文
⑴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点下车了,等到了我们所在的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
⑵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⑶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A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⑷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⑸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的帽子搬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对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⑹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是晚上8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5个小时。
⑺“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⑻“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⑼“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小孩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⑽“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都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⑾B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要,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里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⑿“你们认识啊?”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⒀“唉,这个人命苦呢!”
⒁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⒂原来,八年前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北京打工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她一个人靠蹬三轮养家,一边侍奉老婆婆,一边还要供女儿上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还年年获得奖学金,平时还兼做家教贴补家用。
⒃“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我们这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
⒄“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吗?大伙儿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⒅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文中,作者收获了哪些温暖的记忆?(写出三点即可)
第⑵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
蹬三轮女人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搭客,她跟“我们”说是因为儿子和丈夫没买上火车票,初二才能回,这和文章第⒂段三轮车夫的话不一致。蹬三轮女人为什么要说谎?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时事热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记叙文阅读
我曾是“线下生”
文/周羽
小草从不因自己的弱小而停止长大。
——题记
那年中考我失利了。最后,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我塞进了这所学校的普通班,成了一位匿名“线下生”。我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将它化作学习的动力!就在我几乎淡忘了这个秘密时,一天自习课,班主任急冲冲地走进教室说:“线下生要再交500元的线下费,请我们班的同学明天把钱带来交给我。”
“老师,您搞错了吧,我们不是线下班。”老肖的得意门生大勇说道。
“我知道。”老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可是我们班有个插班线下生。那个同学,明天记得来交钱啊。”我呆呆地坐着,努力让自己心情平静,那是一个多么漫长又难熬的下午啊。
第二天晚自习的铃声刚响,管学籍的方老师站在了门口:“代清同学,线下生要补交500元的线下费,你带了吗?”我机械地点点头,木然地把钱递给她。我清晰地听到心中一直被我小心呵护的东西在瞬间支离破碎。
晚自习总算结束了,我迅速拎起书包,没跟云和昕打招呼,一人独自去车棚取车——她俩都是班里的尖子生,现在我该识趣地与她们保持距离了。“嘿,真不够意思,也不等等我们。走,吃烤臭干子,今天该我请客了。”不知云和昕啥时跟上来的,昕搂着我的肩膀如同往日一样亲热地说道。我想还她们一个灿烂的笑容,但嘴角终究只是微微抽动了一下。
几天后的一个课间,同桌芳子与几个同学说:“唉,今年录取线比我们去年低10分呢,看来今年生源还不如我们呢。呃,代清,你中考到底考了多少分呀?”她突然将矛头转向我。我不想理她,我真的不喜欢她。得知我是线下生的第二天,她就对我说:“我还一直把你当竞争对手呢——你上次期中考试成绩是不是真实的?”“清清,出去走走,老坐在位子上干嘛?”云和昕走过来。“有句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你不知道?”昕冲芳子丢下这句话,拉着我的手高傲地走出教室。
我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外语老师说:“这次月考代清考了135分,第5名。”物理老师说:“昨天试卷上的最后一道大题,全班就7个人做出来了,而代清的思路和表述是最清晰的。”语文老师说:“来,欣赏一篇作文,代清写的,文笔幽默蕴藏哲理。”云和昕娇嗔地对我说:“清清,你太厉害了,我们都嫉妒啦。”“什么呀?你们犯得着眼我这线下生吃醋吗?你们可是正宗嫡系部队呀。”我脱口而出。
线下生?我居然自己说出了这句话?三人一愣,旋即抱在一起笑了。是的,我不介意了,原来我已经释然了。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第4期
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第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划线句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通过阅读本文,你从中领悟了什么道理?

议论文阅读
学会输的风度
  罗马尼亚运动员、奥运会女子体操冠军获得者科马内奇,在紧张的训练和激烈的竞赛中,在遭到挫折失败的时候,教练告诉她:“必须学会输的风度,你必须研究你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科马内奇严格地按照这一教诲做了。她最不喜欢听的是“很好!”“好极了!”她最欢迎的是人家能够指出她的错误和不足。她从难从严刻苦训练,扎扎实实纠正一切不足之处,终于为她亲爱的祖国,也为她自己,赢得了无上光荣!
  成功来自勤奋,在这里是没有任何侥幸和取巧的捷径可走的。但是若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记住教练对她的指导:“研究你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无数事实证明,错误,从来不只是意味着失败。它还是通向成功的必由阶梯。如果你能正确对待它、抓住它、研究它、克服它,未知就可变为有知,失败就会转化为胜利。没有605次的失败,就没有著名的药剂“六○六”。不接受“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教训,中国革命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航道胜利前进。契诃夫不是说过:要雕出一张大理石脸,把不是脸的地方去掉就是了。不同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共同的真理,要达到目的,就必须首先在实践中弄清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地方不是“脸”。如果尽可能把错误,把“不是脸的地方”去掉,剩下的不就是准确、优美、一张漂亮的大理石脸吗?
  显而易见,人总是一分为二的,明于知己,了解自己的缺点错误,好处是很多的。然而,“闻过则喜”的人,却似乎并不像应该有的那么多。三百多年前莎士比亚曾借剧中人的嘴说:“人们的耳朵不能容纳忠言,谄媚却这样容易进去!”可见,讳疾忌医,爱吹不爱批,简直是一种通病。
  如果我们大家都像科马内奇那样对待缺点、错误,或者就把莎士比亚的那句话,掉个个儿,那么,一个人的进步就会是很可观的了。
  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必改,来者可追。
通读全文,用原文中词句说出什么是“输的风度”。
为了论证要“学会输的风度”,作者运用了哪几个事实论据?(请简要概括)
请你举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成功来自勤奋,在这里是没有任何侥幸和取巧的捷径可走的”这一观点。(要求:表述清楚)
文章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话,又说“把莎士比亚的那句话,掉个个儿,那么,一个人的进步就会是很可观的了”。请把莎士比亚的话“掉个个儿”写在下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