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
|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
如果时光倒流,你是16世纪欧洲的市民,你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有
| A.在市场上买到西红柿、玉米、甘薯等,只是价格很贵 |
| B.在大西洋上遇到一些装满黑人奴隶的船只 |
| C.乘坐火车到另一城市拜访你的朋友 |
| D.跟随船队去远隔大西洋的美洲 |
图6是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英国棉纺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至1850年的225万吨。上述变化主要说明了
|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 B.资本主义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
| C.垄断组织的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 | D.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