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造焉造:到……去 |
B.却行为道却:退 |
C.所善荆轲可使也善:交好,友善 |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超过 |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
A.①太子丹患之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遂自刭而死 |
C.①太子避席而请曰②偻行见荆轲 |
D.①太子送之至门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②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命①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比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恣。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惧妻及女子之饿死也。至于绣谷之山而病眩,童子问疾,不答。登楼而望,慨然而叹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吁嗟人乎!病之蚀气也,如水浸火。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吾惟无身,是以无患。’盖欲窃之而未能也。”(选自《潜书》)
【注释】 ①大命:指天下的命脉②粞:碎米。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资:供给 |
B.比其反也,犹哭比:等到 |
C.犹食之而不甘甘:美味 |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恣意,放纵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江河之水广木欣欣以向荣 |
B.平则万物各得其所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C.乞于故人之宦者君幸于赵王 |
D.盖欲窃之而未能也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反映作者抨击社会贫富悬殊、要求公平的观点的一组是()
①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
②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
③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
④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
⑤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
⑥盖欲窃之而未能也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⑤⑥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的观点,指出社会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
B.第①段中,唐子用鱼水关系回应了邻人的关心:自己如同身处干涸水塘中的鱼,纵有本领也无法生存,并建议邻人用慰问自己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暗含强烈的讽刺之意。 |
C.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妇人哀哭的原因后不禁感叹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过去的人没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连件新衣也穿不了。 |
D.唐子认为天下有人快乐有人忧愁,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安乐地坐车,有人走路走得脚上都长出了茧子,都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贫富差距。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
(2)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3)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托 |
B.勒兵下令军中曰勒:约束 |
C.赵王扫除自迎除:台阶 |
D.高祖始微少时微:稍微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
B.公子与侯生决彼与彼年相若也 |
C.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夫晋,何厌之有 |
D.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策之不以其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子礼贤下士,士人竭尽智慧与忠诚。退秦救赵后,公子有骄傲之色,门客竭诚劝谏;侯生也用诀别后北向自杀的方式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
B.晋鄙是一位持重谨慎的将军,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怀疑公子的命令,想不听从,从而被杀。魏王对此非常生气,取消了公子的封地。 |
C.赵王亲自到边界迎接魏公子,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城封公子,并把鄗封给公子作汤沐邑,足见他非常感激公子。 |
D.高祖非常尊重公子,命令五户百姓世代为公子守墓。司马迁也亲自探访大梁夷门旧址,感慨公子礼贤下士并非虚名。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译文:
(2)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译文:
(3)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椽发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从:听从。 |
B.乖人事,违天时乖:违背。 |
C.崇不急之务崇:注重 |
D.太府之帛为殚殚:竭尽。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不作无益害有益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 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开元三年去世,宋璟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
翻译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句子。
(1)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
(2)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谢弘微,年十岁继从叔峻,名犯所继内讳①,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义熙初,袭峻爵建昌县侯。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国吏数人而已,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闻而惊叹。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改适琅邪王练,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其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混仍世宰辅,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唯有二女,年数岁。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东乡君叹曰:“仆射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伯叔二母,归宗②两姑,晨夕瞻奉,尽其诚敬。内外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小大,敬之若神。
文帝初,镇江陵。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蔬素逾时。太祖即位,迁尚书吏部郎,参预机密。诸故吏臣佐,并委弘微选拟。居身清约,器服不华,而饮食滋味,尽其丰美。六年,领中庶子,又寻加侍中。弘微志在素官,畏忌权宠,固让不拜,乃听解中庶子。每有献替及论时事,必手书焚草,人莫之知。上以弘微能营膳羞,尝就求食。弘微与亲故经营,既进之后,亲人问上所御,弘微不答,别以余语酬之,时人比汉世孔光。
(节选自《南史卷二十 列传第十》
【注】①内讳,指的是对家中祖母的名字不能提及或者小辈起名字的时候不能使用其中的字等规定。
②归宗,此处指已出嫁的妇女因夫死而回到娘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不关豫豫: 通“与”,参与。 |
B.听还谢氏听:听任,听凭。 |
C.有加于旧加:更加。 |
D.上以弘微能营膳羞羞:同“馐”,美味的食品。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谢弘微“举止必循礼度”的一项是
①名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②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③晨夕瞻奉,尽其诚敬④内外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
⑤婢仆之前,不妄言笑⑥饮食滋味,尽其丰美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弘微安于贫俭,不贪财物。面对谢峻留下来的万贯家财毫不动心,此事深得谢混的赞誉,称其日后定成大器。 |
B.谢弘微品性方正,值得信赖。他不负晋陵公主的托负,将谢混庞大产业经营得井井有条,东乡君对此无限感喟。 |
C.谢弘微身居清约,志在素官。他平日所用器物所穿衣服都不华美,面对皇帝的加封,他也坚持拒绝,不予接受。 |
D.谢弘微做事认真,为官谨慎。每次上奏论事的手稿,他都一定烧掉,不给他人留下任何口实和把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其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2)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蔬素逾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删节自《旧唐书·薛收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中举。 |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
C.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 |
D.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已:停止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
①年十二,解属文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④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⑥今日成我,卿之力也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
C.薛收把握时机,劝谏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华而叹息,薛收趁机劝谏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
D.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出行的途中问候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