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文革”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据估算,十年的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但我国国民经济仍有一定进展,如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等等。
(1)“文革”发生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2)“文革”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两个反党集团所利用的一场内乱。其中的两个反党集团分别是指谁?
(3)举一实例说明了“文革”十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文革”给我们经济造成发极大损失,但又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这矛盾吗?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处封建地主的阻力,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他见条件成熟,立即使农奴改革进入公开化,把早先成立的秘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他还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可见,在1861年的改革中他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二:
明治维新部分史实列表
时间 |
内容 |
1868年 |
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
1871年 |
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反全国划成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这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
1871年 |
政府下令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随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这些促进了经济发展 |
1871年 |
政府成立文部省,统一全国的教育,开始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上学,教学内容也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
1873年 |
政府颁布地税改革的法令,一分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政府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国这的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2)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读图,回答问题。
(1)的出现,都与战后哪个资本主义强国一直推行的对外政策直接相关?
(2)图一、图二所示史实分别对该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陆地丝路之繁荣】
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1)写出材料一中,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物品和文化。由此可知,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海上丝路之昌盛】
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一带一路之复兴】
材料四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著名学者富格逊在《文明世界》中认为西方繁荣富强的首要条件是"竞争":两三百年间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政治改革(君主立宪)、法国和美洲革命、工业革命等连串创新,令西方政治百花齐放、各阶层自由竞争,各有所成。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上文,完成下列表格的分类:
领域 |
标志性历史事件 |
思想 |
|
政治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
科技 |
(2)文艺复兴时期被誉为"人被发现"的时代,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3)写出英、法、美革命(改革)中颁布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对西方社会起了什么共同影响?
(4)简述工业革命在西方繁荣富强的进程中的作用。
(5)综上所述,概括富格逊所说的"竞争"促进繁荣的几点要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
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
材料二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 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