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关注的“PM 2.5”(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一词首次出现在2012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这一事件,体现了 ( )
① 政府坚持科学执政 ② 政府逐渐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③ 政府履行经济建设职能 ④ 政府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
|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探月梦想的实现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据此回答以下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将实现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想,进一步掀开神话中“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 A.梦想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 C.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D.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特点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三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B.实践具有历史性 |
| C.实践具有能动性 | D.实践具有社会性 |
面对月球表面环境复杂,探测器软着陆时要求精度高、准度大的困难局面,我国航天科技人员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最终圆满完成软着陆任务。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 A.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
| C.人类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成功实现软着陆 |
| D.事物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然促进事物发展 |
探月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参加工程研制、实验、科学应用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着眼全局,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形成合力,才能又好又快的实现工程目标。其哲学依据在于()
①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密不可分②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构成事物要素排列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④整体功能是各部分功能之和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使用“百度知道”搜索古代人物的小传,常可以发现旁边会附有一幅画像。其实古代并没有照相机,这些图像往往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来的。因此同一人物常会见到好几种差别很大的画像。这表明()
①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对于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画像是纯主观想象的
④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 A.人的一生只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B.飞矢不动 |
|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 D.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
|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 |
|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 D.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
《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下列选项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哲学观点相一致的是()
| A.“物是观念的集合” | B.“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
| 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