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九一八事变 | B.七七事变 | C.南京大屠杀 | D.淞沪会战 |
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
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的某些地方,民间手纺车已被弃置一边了。”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B.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列强侵华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D.中国自然经济已具雏形 |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必要的资金 |
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
C.劳动力素质较低 |
D.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的“裱糊”活动为( )
A.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
B.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
C.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
D.创办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
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其中汉阳铁厂的创办人是( )
A.曾国藩 | B.左宗棠 | C.李鸿章 | D.张之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