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造福人类的克隆对象外,你认为还可以对什么进行克隆,给人类带来好处?(至少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伦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文中说,克隆人可能产生伦理上的问题,你认为可能产生一些怎样的伦理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段中加粗词“它”所指代的内容是( )
A.许多生物学家 | B.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 |
C.无性繁殖 | D.从事无性繁殖研究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10分)
单纯
①“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即是美!拒绝了繁杂、混浊即是美!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
②心灵的单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一种是超越的单纯。儿童的心灵具有原始的单纯。人在童年时是天真的、纯粹的、梦幻的、艺术的。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时期,敢于参天悟地,没边没沿说些同无限相关、连后世哲人都不敢说的话。人类的童言和稚作就连后世的伟大哲学家、艺术家也极难比肩。
③岁月像筛子,筛去了人最初的纯真和善良。人成熟了,身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猥琐,人格缩水了。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的过程,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④在使人性复杂化的社会领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在丢失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能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上的圣人、哲人,他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但其心灵世界的核心始终是单纯的。他们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
⑤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蒙田苦思冥想创作了启示人类的“随笔”,弗洛伊德倾尽心血写出了探索心灵奥秘的皇皇巨著,巴尔扎克夜以继日描绘了人间画卷,梵高饱蘸笔墨画出了含蓄多姿的向日葵,这些当之无愧的珍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
⑥清朗明亮如蓝天丽日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洋溢着浪漫气息,读来齿颊生香的唐诗宋词;或精辟犀利,或含情脉脉的元曲,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
⑦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在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我们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灵,可以走进不受世俗与物欲困扰的无拘无束的天地,获得精神上的幽静与清凉,心湖一片澄明。
⑧单纯是一种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份单纯的心灵。通读全文,找出表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仔细阅读第③段,简述“灵魂猥琐,人格缩水”的含义。
结合语境,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论据,写在下面空格处,要求与上文语意连贯。(不超过30字)(3分)
阅读⑤⑥两段回答,列举中外艺术精品意在阐述什么道理?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梨一样的苹果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的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齐,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了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查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A)。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地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B)。”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走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的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7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文中摘录的A、B两句内容进行批注。
摘录内容 |
批注 |
A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
|
B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B)。 |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完成6—10题。(共23分)
①不必说,,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请将将课文缺少部分在文中补充完整
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哪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
“油蛉在这里低唱”中“这里”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文段中“不必说”和“单是”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的重点是什么?这样表述有什么效果?
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选出对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该段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描绘百草园中的静物、动物,充分体现了百草园之乐。 |
B.该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 |
C.该段从形、声、色、味、感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
D.该段写了许多事物,对“我”来说,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
请你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写一段话。
阅读《难上的一课》,完成小题。(共13分)
勇是那种男孩,单亲,长发,穿拖鞋,在牛仔裤上剪洞。他喜欢听音乐,喜欢吹口哨,喜欢怪腔怪调地乱叫一通——即使大家都在努力地上晚自习,他还为自己辩解是为了“调节气氛”。你批评他,他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可一转身,他就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做他的“流民”去了——坚决不改。
今晚勇没来,教室里就安静了。玲很自然地想起临走前忘记吃的一大堆药。她怕感冒,只是不想在学生面前打喷嚏——年轻人嘛,除了美丽和风度,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于是半节课后,玲以极快的速度冲到了自己的宿舍。
没想到勇正在她的宿舍里翻着抽屉,并把几张人民币放进自己的口袋。他显得那般旁若无人——主人的自然、镇静也不过如此。
难怪他没去晚自习,他是认准了她会在教室!
玲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有些尴尬,仿佛恨不得自己没看见,又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在她对面,意外、惊愕、紧张等神情同样交织着出现在勇的脸上。僵了差不多半分钟之后,玲讷讷地说:“我……我回来吃药……你……你可以走了。”
勇走后,玲又生气又懊悔。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也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怎么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都没有提过这样一幕!也许她该把他揪住,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跟所有善良而又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一样;也许她该冷静智慧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跟所有曲折而又生动的小说情节一样?
第二天,玲走进教室。勇在,只是从脸上的表情到坐着的姿势都有些不自然。当玲瞥见黑板上“值日生”一栏写的是勇的名字时,心中就有了主意。
“勇。”玲微笑着,眼睛亮亮地看着他。
迟疑半晌,勇站了起来。
“今天是你值日吗?”玲的语气跟平常一样亲切,“瞧这讲台,你能上来帮我清理清理吗?”
勇迟疑地走上来,迟疑地按玲的指示把一个小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勇正要转身下去,玲又微笑着叫住了他:“唉呀!糟糕,我发现纸上写有昨天那份练习的答案!勇,你帮我把它找回来,好吗?”然后,玲和同学们一起,看着勇艰难地低头,艰难地在同样大小的纸团间辨认,拿出一个,不是;又拿出一个,不是;再拿出一个,还不是。
“算了,”玲对勇说,“不找了,你下去吧。”
一直到下课,玲再也没看勇一眼,只是在上课前淡淡地说了些令大家匪夷所思的话:虽然那份答案找不到了,但是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把一张有用的纸扔进垃圾桶很容易,要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即便找出来,也不再是同样的纸了,因为那上面已经沾满了灰尘——我们的人生,恐怕也一样啊!
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装在信封里的还有那天他没有当场还给她的几张人民币。
看着信中艰涩的文字,玲像办公室里每一位老教师一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想:难上的一课终于过去了,可上课效果如何,谁知道呢?我不知道,勇不知道,只有时间才真正知道啊!阅读全文,说说“难上的一课”“难”在哪里。
对“玲生气,懊悔”的相关心理活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是因为她觉得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 |
B.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是因为她想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 |
C.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是因为她学的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没有提过学生偷老师钱的一幕,她不知道如何处理。 |
D.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是因为她没有冷静机智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 |
说说你对玲在上课前说的“令大家匪夷所思”的一段话的理解。
“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请联系文章内容,设想一下,勇在信中会写些什么?请将信的内容要点写在下面。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改为“难上的一课终于结束了,玲如释重负”,你觉得哪种结尾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