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
|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
|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
|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
称古希腊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主要是因为()
| A.古希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 |
| B.古希腊涌现了众多的哲学大师 |
| C.古希腊先哲最早怀疑宗教神学,强调人的价值 |
| D.古希腊人最早研究自然哲学 |
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里的“他”指的是()
| A.钱学森 | B.邓稼先 |
| C.袁隆平 | D.贾思勰 |
“XXX,教授。1950年1月出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1982年毕业分配到统治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的简历反映了()
| A.“教育革命”对其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
| B.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对其人生转折提供了机遇 |
| C.1970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使其得以接受高等教育 |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其少年时代受教育的权利 |
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 A.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 | B.文艺的繁荣不会持久 |
|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 D.知识分子对文艺发展的影响巨大 |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 B.昆曲名剧的涌现 |
|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 D.昆曲艺术的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