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问答题
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2)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在制度方面有所创新,指的是什么?
(3)有人说,唐初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5)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十五、十六世纪开始的“东西方碰撞与交融”到清代的康熙中后期,却突然沉 静了下来。从表面上看,17世纪后期直至19世纪初期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西方技民主义 者无暇顾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世界,为清王朝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但是在15、16世纪“世界史整体格局”已经形成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安定环境并不能给清 王朝带来真正的发展机遇,相反地,它更隔阂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了解与联系。当时,传统 中国应对的最好方式,是需要不断的“东西方碰撞与交融”,在碰撞与交融之间逐渐适应世 界历史的前进。但遗憾的是,中国没有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从而使得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融”突然沉静了下来,这无疑使清王朝的中国失去了调整自身、适应世界历变迁的持续性的机遇。
—摘编自陈支平《以世界史视野看清代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作者关于影响清朝发展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得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针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发挥多大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史学界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两种解释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关系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一种解释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应当归结于工业革命前18世纪形成的比较完善的自由竞争机制,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所提供的创新平台。第二种解释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主要原因在于规模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第二种解释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作是不可能想象的。
评论材料中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原因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