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
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
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各国君主的极度恐慌。这是因为
A.它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
B.各国君主还没有摆脱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
C.它明确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
D.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
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上述材料反映的主张是
A.天赋人权说 | B.社会契约论 | C.主权在民说 | D.三权分立说 |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说:“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上述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启蒙思想家关注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政治 | B.中国四大发明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
C.西方传教士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 | D.中法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
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正确的一组是
A.前5世纪中叶、15世纪、17世纪 |
B.希腊、意大利、法国 |
C.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
D.“人文主义之父”、“人是万物的尺度”、“君主立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