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病毒是一类广泛寄生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非细胞生物。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通过烟草感染过滤实验,间接证明了病毒的存在。1935年,斯坦莱从患烟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中分离出了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晶体,于是人们发现了一类新的生物——病毒。
(1)病毒有很多类型,其中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________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________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________病毒,又称为________。
(2)病毒能通过细菌过滤器,说明病毒________。
(3)人们分析病毒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时发现,病毒不具有________结构,绝大多数病毒仅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其遗传物质只有________种。
(4)病毒单独存在时不能增殖,也没有生命活动,只有在________中才能生存、复制和殖增。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非生物因素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3
5
9
风速



蕨类植物
7
5
8
距地面1.5米的光强



灌木
15
4
2
土壤湿度(%)
48
35
15
松树
0
2
0
土壤的有机物(%)
6.5
3.8
205
落叶树
20
5
0
土壤深度(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
(mg·kg-1)
9.4
4.5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___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5)若某一年,在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___;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___;田鼠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

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 490
4 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 210
4 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右下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________kg。
(3)左上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右上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2)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稗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