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同学想了解其变质情况,设计了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一: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二:

通过实验二,能进一步推算出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请计算实验二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
结论:16.0 g干燥的样品中已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是          g。

科目 化学   题型 计算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将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19.3g,放入80.7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
(1)将上述浓度的稀盐酸100克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稀盐酸,需要加入水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将1.5 g混有铜粉的镁粉投入100g11.76%的稀硫酸中,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收集0.1 g气体。过滤后,向所得溶液滴入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滴入时无沉淀生成,滴加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开始出现白色沉淀。当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0g时,恰好得到最多的沉淀量2.9 g。试求:
(1)原混合物中镁的质量分数;
(2)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至0.01%)
(3)请画出平面直角坐标图:要求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产生沉淀的质量为纵坐标,并且标示出起点、折点的坐标

实验室中有一瓶部分变质了的NaOH溶液,小丽为了测定溶液中溶质的Na2CO3的质量分数,现取20g待测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CaCl2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所加CaCl2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B点处所得溶液中溶质有
(2)若加入的CaCl2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1.1%则需该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3)求待测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0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主要原理是:I.向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CO2,使氨气、水和CO2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NH4HCO3溶液;II.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充分搅拌,会析出溶解度较小的小苏打固体并得到化肥溶液;III.加热析出的固体制取纯碱。此法经过调整并应用于化工产业,某化工企业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请完成下列填空:
(1)“联合制碱原理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如图的流程中,先加Ca(OH)2溶液的目的是,再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3)“操作1”的名称是,“氨化溶液”后,溶液的pH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从而有利于吸收“气体A”,气体A为(填名称)。
(4)利用“270℃以上小苏打完全分解,纯碱受热不分解”的性质,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所购纯碱(假设所含杂质均为小苏打)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20.00g干燥的固体样品放入坩埚,300℃恒温加热至质量不变,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量残留固体质量为19.38g。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计算该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5分)某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CaCO3和SiO2(已知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课外小组为了测定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12.0g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10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 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盐酸质量 /g
25
25
25
25
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 /g
m
58.4
82.6
107.6

求:(1)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是 g。
(2)第1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是 g。
(3)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