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
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 D.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 |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已经解体 |
B.体现了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
C.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征收工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 | B.实行农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 |
C.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B.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表明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
C.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 D.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求善而不在求真 | B.缺乏理性精神 |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 D.落后于西方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