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由来已久。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宗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况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不但非常笨拙,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历代名画记》所说,“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云云,相当符合实际。这里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风景画。
隋、唐有所发展,但变化似乎不大。被题为《展子虔游春图》的山水大概是伪品,并非隋作。根据文献记载,直到初唐也仍然是“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俞拙,不胜其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情况开始出现重要变化,看来是在盛唐,所谓“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所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所谓“所画掩障,夜闻水声”等等论述、传说,当有所依据。主要作为宗教画家的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吴带当风”的线的艺术大概在山水领域里也开创出一个新领域。后人说吴“有笔而无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注]与张藏布色”,这种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基本倾向扩展到山水领域,对后世起了重要影响。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而已了。但比起人物(如仕女)、牛马来,山水景物作为艺术的主要题材达到成熟的水平,更晚得多。这是因为,人物、牛(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马(战争、行猎、车骑工具,上层人士热爱的对象)显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首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出来的当然是它们。所以,如果说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那么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属宋代。诚如宋人自己所评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邵博《闻见后录》)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琰:崔琰。他和张藏都是吴道子的学生。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时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对“峰岫”、“云林”的具体描述来看,山水画最迟应该出现在六朝时,但其画作我们只能想象,难以知晓它的原本面貌。 |
B.初期的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都非常笨拙,而且山水景物只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存在,根本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
C.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大概在中唐前后。山水、树石、花鸟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抒写赞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了。 |
D.山水景物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达到成熟水平,比起仕女、牛马来要晚得多。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在宋代。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相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况看,六朝时代的山水诗大概比当时的山水画水平要高。 |
B.“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愈出,不胜其色。”这一文献记载说明从隋朝直到初唐山水画的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多大变化。 |
C.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与张藏布色”,是对“吴‘有笔而无墨’ ”一句的印证,表明吴道子在绘画上有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倾向。 |
D.作者引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 “所画掩障,夜闻水声”等论述、传说是为了证明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画中的山水是与人物、车马交杂在一起的。人物、牛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所以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了出来。 |
B.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仕女牛马与山水花鸟这些人世景物日渐走出了神的笼罩获得独立,产生了专门画家,拥有了现实性格。 |
C.与宗教画、仕女牛马画等艺术形式相比,中国山水画从宗教艺术中解放出来的时间最晚,这与其重线条不重色彩的艺术倾向形成较晚有关。 |
D.从原文来看,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转到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并不偶然,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意识形态变化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网络世界不是乌托邦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虽然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但它却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作为一项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网络在带给人们无尽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阻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又是一个“消魂的磁场”,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对网络形成过度的依赖,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如计算机依赖症、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仅浪费了青少年的时间,荒废了他们的学业,危害了他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的心灵。
网络暴力游戏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因”,它像心理毒品一样侵蚀着青少年。电子暴力游戏往往设计得极其形象、逼真而有趣,过于沉迷于暴力游戏之中,久而久之,人的思维形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会随之发生可怕的变化,甚至把现实当作游戏,把游戏当作人生,无法分辨真实与媒介之间的差异,并且错估真实社会的复杂性,在亦真亦幻中,酿成悲剧。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学阶段就开始玩暴力游戏的学生比别的学生更有可能发生“对他人有攻击性的少年犯罪行为”;长期接触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一旦遇到合乎暴力使用的情景时,他们就会优先选择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屡屡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事件,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孩子的未来和家庭酿成了悲剧。
色情内容是网络的另一个负面产物,人们用“洪水猛兽”来形容网络色情。网络色情犹如精神鸦片,人一旦沉迷其中就很难自拔。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轻者耽误时间影响学习,重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成为网络暴力和色情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而他们的自制力差,加之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极有可能受到暴力和色情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里留下可怕的阴影,甚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络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
的网络游戏;如何加强对网络内容和运营方式的监管,使科技能够为青少年智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服务;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营造一个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下列对“网络”的危害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知识信息,也不可阻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B.对网络过度依赖,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
C.网络中暴力倾向的内容,容易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维形式和行为方式。 |
D.网络中的色情内容,容易毒害人们的精神,使人难以自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网络对青少年的伤害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能荒废眼前的学业,甚至能毁坏美好的未来。
B.由网络而引起的犯罪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它不仅危害着个人和家庭,也危害着整个社会。
C.沉迷于黄色网站的人如同吸了鸦片一样难以自拔,轻者危害身心,重则违法犯罪。
D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游戏.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就能消除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尤其要加强网络的监管,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 |
B.网络在中国普及的时间很短,所以沉迷于暴力游戏和色情内容之中的青少年的比例要比外国的低。 |
C.网络上非学术信息有近一半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加强网络内容的监管,可以从源头上切断或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 |
D.网络暴力游戏最大的受害者是青少年;爱玩这类游戏的青少年,生活中遇到问题往往会优先选择以暴力手段来解决。 |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真的猛士”、“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两处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各指代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共13分)
兽?人?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一串纷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原载1945年12月9日《时代评论》第6期)
背景资料
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大校园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3分)
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个字)。(4分)
闻一多先生说“胜利的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社 日
在充满自然信仰的上古时代,从土地中讨生活的先民,很容易对土地生发万物的功用产生神秘的理解,将土地神化,所以在商周时代出现“社”这一土地之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社,所以神地之道也”。既然土地有灵,就需礼敬献祭,所以人们“封土以为社”,“封土”为社神原始的象征。
社稷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列入祀典,并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国家有太杜,王室有王社,诸侯国有国社,诸侯有侯社,大夫以下与百姓一起按地域立社。周朝因俗制礼,将祭祀活动作了系统的整饬与安排,因此 大致有了祭社的日期,时间确定在仲春之月。这是根据土神自然属性的选择。仲春之月,阳气发动,万物萌生,自然是祭祝的好时机,“元日”为二月的甲日,即选用二月中吉利的甲日作为百姓祭祀社神的日子,这也就是最初的社日。
秦汉时期,社日有了进一步发展,为适应春祈秋报的需要,形成了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汉代以后,社日时间虽出现过几次变化,但一般确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分前后)。这一时期,由于统一的封建政权的建立,形成了官社与民社的区别。上层社会的社祀活动庄严、隆重,祭品丰厚,享以太牢之礼,民间社祀简朴,随意。尽管民间社日活动在生时为上层人士所讥讽,但因其更接近人情、人性的本原,因而具有更生动的色彩,更能体验到社日的欢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了汉代社会风习,但稍有变化,这一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里”已开始过渡为地域性的“村”,村虽然大小不一,但“百家为村”的形态较为常见。因此,村社活动表现为“结综会社”的形式,春社日,村邻纠集,准备社猪、社酒,在社树下搭起供台,祭祀社神,然后分享祭肉,百家共度社日,社日活动的规模较前代为大。秋社一如春社,并有卜问年成的内容。此时亦由于佛、道信仰渗入,村社生活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与佛、道有关的社会活动。
唐宋时期,社日达到全盛状态,社日的欢愉成为唐宋社会富庶大平的标识。社日在传承汉魏以来神人共娱传统的同时,不断她吸收民众的愿望与思想。社日是妇女儿童的节日,在社日,勤劳的妇女有了难得的闲暇,“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张籍
《吴楚歌词》)。儿童亦兴高采烈,“大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陆游《春社》)。成年男子更是社日活动的主角,他们共祭社神,分享社酒、社肉,笑语欢歌不绝;"春谬酒共饮,野老暮相夸"。社日是乡村的集体公共节日,家家参与,人人踊跃,“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咏社佳句给我们传递了社日宴乐的盛况(王驾《社日》)。在礼教束缚较少的唐宋社会,社日给人们提供了狂欢的机会,民众在社日中的尽情娱乐,又为社日增添了喜气与热闹。
社日在盛极唐宋之后,元明顿衰,虽然在一些地方(主要是偏远地区)仍有保留,有的还比较热烈,犹有古风,但社日在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乃至社会生活申的地位大大下降。
秦汉以前,社腊并称,为一年中数一数二的重要节目,及至唐宋,社日依然盖过中秋、重阳诸节,成为民众生活的兴奋点。但元明之后,社日连保持一般节日地位都不可能。社日衰落的原因,有人说是元蒙主政,蹂躏汉俗的结果。恐怕不仅仅如此,衰落的根本原因,当从社会结构内部变动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去寻找。下列关于“社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日”时中的“社”为土神,出现在商周时代,人们“封土以为社”,对社神礼敬献祭。 |
B.“社日”这一盛大的古代节日,可以说是发端于中国古代的先民对土地崇敬与膜拜之情。 |
C.“社日”的内容随着社会结构内部变动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但组织形式直到唐宋都没有发生变化。 |
D.“社日”起源于商周,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 |
下列对“社日”发展演变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 |
B.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家共度社日,活动的规模较前代为大;秋社较春社增加了卜问年成的内容。 |
C.唐宋时期,社日在传承前代传统的同时,不断地吸收民众的愿望与思想,成为了人们尽情娱乐的狂欢节日,增添了喜气与热闹。 |
D.在元明时期,社日衰落,虽然在一些地方仍有保留,古风犹存,但社日在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乃至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朝把自发性质的祭祀活动作了整饬与安排,大致确定了祭社的日期,选用二月的甲日作为祭祀社神的日子,这也就是最初的社日。 |
B.秦汉时期的民间社祀活动简朴、随意,但因其更接近人情、人性的本原,因而具有更生动的色彩,更能让人体验到社日的欢乐。 |
C.从众多唐宋文人对民间社日的生动咏唱中,我们在千年之后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当时社日气氛的浓烈。 |
D.关于社日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外族文化入侵仅仅是根本原因,更多原因还应该从社会和文化层面加以探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品茶
李汉荣
⑴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⑵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
⑶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⑷每一片绿叶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⑸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不忍将嘴唇交给茶杯。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珍藏在这些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就这么喝下去?茶的一生就这么毁于一旦?
⑹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那是我的妹妹,在鸟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
⑺我的眼睛湿了。想不到,在这么一个平静的时刻,我流下了这么深刻和纯洁的眼泪。于是我忽然想到:我杯子里盛的是茶的泪水。
⑻泪眼望着泪眼。我喝下了茶水,我接受着这感人的馈赠。
⑼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为事物的色、香、味、形所惑,而且联想到事物不平凡的来历和它们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当我们遭遇这些事物的时候,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这些事物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⑽世界不只是一堆物,世界更是一个比物更丰富、更恒久,也更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一件物到达我们面前,它不仅吁请我们感受它自身,而且期待我们体悟与它关联的一切。
⑾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事物。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调和韵味,有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觉悟。
⑿由茶,我们可以推想到许多。一株树不仅是供我们乘凉和做家具的,一株树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树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它使我们联想到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命高峰。一头奶牛也不只是供我们挤奶的动物,它也有感情、有痛苦,如果不是人的挪用,也许这奶牛早已做了母亲了,我们享用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牛奶正是奶牛用苦痛所酿就。生命的成长是这样美好,而其背景又是如此艰辛甚至带着残酷,当我们喝完了牛奶,是不是不仅只增加自己的几分脂肪和体力,而且也增加一些德性:对大自然、对生灵多一些珍重和怜悯。我们被其他生命养育着,为了我们活着,许多生灵承担了苦痛。如果我们再额外地为大自然和生灵增加痛苦,我们就大大地错了。
⒀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即使生命到了尽头,最后那杯茶,仍如最初的那杯,眨着绿的、深情的眼神……如何理解文章开头所说的“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文章第6段中插入了“我的妹妹”采茶的描述,主要有什么作用?
“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在这句话中所说的“物性”和“神性”分别指什么?
在本文作者看来,茶和人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分条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