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琤,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__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jí( )贯,回答之后,对方酒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文中的拼音写上正确的汉字并划线的字注音
沧海 ( )jí()贯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引用的文章有何用意?
文中作者一开始很不喜欢听别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为何看了《腌蛋》之后会觉得十分亲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小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3分)
弱者“三不”
高兴宇
美国《数学月刊》曾刊载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三名男子参加一场投飞镖游戏。每个人都用飞镖去攻击他人的气球。气球被戳破的要出局,最后幸存的是赢者。三人水平不一,老大、老二、老三的命中率分别是80%、60%和40%。如果三人一起角逐,谁最有可能获胜?答案看似简单——水平高的赢。实则不然。一种结果是,每个人都计划把另外两个对手中的强者干掉,结果,老大专攻老二,老二、老三全攻老大,其结局是水平最高的老大最易出局,水平最差的老三最安全;另一种局面是,三人中的某个人搞私下“联合”或者“震慑”,其结果又会有所不同。
像老三这样的弱者,如果他聪明的话,他会做到“三不”。一是“不自卑”,自卑除了伤害身心外,还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二是“不粗心”,既不被有害的“联合”所诱,也不能被“震慑”所吓,而要静观全局;三是“不懒散”,平时多练练投镖,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在某些条件下是强者,但在某些条件下却是弱者。强者有强者活着的方式,弱者有弱者生存的哲学。趣味数学题中老三的“三不”就是弱者的哲学。
先说“不自卑”。一些人,由于身体有缺陷,能力太平庸,或者社会地位低劣,因而产生害羞、退缩、忧郁的自卑感,离群索居,作茧自缚,毫无快乐。其实,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崇高,并不在容貌的俊丑、名位的高下,而在此人对社会的爱心有多少。李白在《将进酒》中吟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千金难换的无尽宝藏,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这座宝藏的开采程度。如果我们能将自己这座宝藏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我们就是世界上成功的人。
再说“不粗心”。虽然处于劣势,但如果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世说新语》里有则故事,少年王祥在后母谋杀自己不成后,反而出乎常人意料地去主动下跪请死,这实在是一种机智有力的应变之道。相对于其后母,王祥是个弱者,当时的他没有力量来对抗后母。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一次不成,后母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更疯狂的报复。王祥的主动“请死”看起来很傻,实则很精,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赢得孝的美名。“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的这句哲理名言讲的就是水的思维。水虽柔弱,但哪里有洼地就流向哪里,也就是从“不粗心”,因而无往而不胜。
后说“不懒散”。永远做弱者,是不可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的。历史上的王祥没有一味地示弱,而是通过勤奋努力,后来成为王家的族长,并且在朝堂之上位高权重,功名显赫。美国的海伦·凯勒,小时候又聋又哑又瞎。但是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追求优越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作为弱者,要想补偿不足,就应该时刻做到不懒散。这个世界是一个强者的世界,谁要想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充满竞争的世界立足,谁就必须成为强者。
如果我们是弱者,就应该将这“三不”牢牢刻在心中。
(选自《哲理》2010年第5期)文章开头叙述美国《数学月刊》刊载的有趣数学题,有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作者谈论弱者要“不粗心”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择其一略作分析。
请再举一个事例来论证弱者要“不懒散”这个观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寒秋踏青
孙青松
阳历十月下旬到十一月“立冬”前的这段时光,习惯上称为“寒秋”。这时节,旷野里,冬小麦破土而出,以绿色浸染着、铺阵着地表,吞噬着荒芜;又以“兵临城下”之势,分割包围着豫西南平原上的庄村、城镇。
突出县城水泥森林的“重围”,“落荒”而逃入乡野冬麦领地,我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
这时期的冬小麦正值“童年时代”,一身稚气,满目清新,纤尘不染。阳光普照的清晨,冬麦叶子上的众多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那高两寸许的麦苗儿,以浅绿、细密、匀称的垄行“刷新”了原野。若蹲在地里抚摸清凉而软和的麦叶子,定会感受到牵手儿童的温情。
这时的冬麦,的确有着苗不遮土的“简约”,然而细观起来,仍不失“多彩多姿”——由于麦种的不同、播种时间的早晚、土壤的肥瘠等诸多因素,寒秋时期的麦苗儿颜色,也总是细差微别:有的嫩绿,有的青绿,有的黄绿,有的鹅黄。无论何颜何色,都是那样嫩秧秧、活脱脱的清纯可爱。这情形正如阳春之柳色,大同而小异也。又由于地形地貌的迥异,麦苗的垄行姿势不一——梯田的麦垄,如地图上的等高线,圈圈环绕着梯级而上;岗坡地的麦垄,似凝固的瀑布,有水线的动感;平地的麦垄,像五线谱比排着,跳动着音律。
冬麦田盎然的绿意,与晚秋萧瑟的景象,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又是合理的配置、浑然的协调。在我看来:田野里这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块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篇美文,缀合成宏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农民,是这部巨著了不起的作者;大地,是岁岁复写的纸张;耧脚,是如椽的巨笔;麦种呢?则是淋漓的墨水呵!
每当我面对被冬麦“一统天下”的田原之时,总有一种“面朝大海”的感觉。那一望无际的麦地,就是浩瀚无边的海面;那起起伏伏的岗坡,就是静默的波涛;那隐隐约约的远山,则是遥远的海岸。
立于一个自选的“制高点”上瞭望,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哲理:天高地厚,所以载万物容万象:天远地阔,所以任鸟飞纵马奔。蓝天、白云和葱绿的冬麦田地,共同拼合出最辽阔的地理空间,延展着最博大的人世襟怀。置身于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人显得何等渺小,名利又何足挂齿!
来这里休闲,不用担心什么风险,不必顾虑什么后果。这里是一个安歇疲倦心灵的温馨港湾,能让你彻底地放松,完全地坦然。放眼广袤的原野,间或可以看到农人在麦地锄草、施肥,虔心敬意:家犬黄狗,往往安卧地头,守护着主人架子车之类的农具。
这期间的麦田里没有一轮一轮的绿波,只有条分缕析的垄行,肌理般诗意地排列着,优雅地延伸着,提升着我阅读大地之书的兴趣。清凉的秋风,时而轻扬我的衣角,让我飘逸;时而沁入我的身心,清心凉肺。
是的,这南阳盆地的沃壤与地气,选择和培育了冬小麦这优良的旱地粮食作物;这优良的粮食作物,又养育和繁衍着盆地优秀的子民;这优秀的子民,又积淀和传承着灿烂的盆地文化——这就是我对冬小麦敬畏的原因啊!况且这寒秋的时光,又是岁月精彩的“段落”。
(节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7期)这篇散文主要抓住了哪种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冬小麦的敬畏之情,作者敬畏冬小麦的什么呢?最少说出5点。
文中很多语句写得生动、优美。根据提示,品析其妙。
⑴突出县城水泥森林的“重围”,“落荒”而逃入乡野冬麦领地,我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加点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⑵阳光普照的清晨,冬麦叶子上的众多露珠,水晶般闪亮,如秋夜天河里的星星;在暖和的午后走进麦田,微风中泥香与禾香扑面而来,极易让人产生“春暖花开”的错觉。(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根据前后语句,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填上精美语句,使之与原文构成递进排比句式。
在我看来:田野里这每一株麦苗儿,都是一个文字,字字生动鲜活;每一垄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块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篇美文,缀合成宏篇巨著,由近而远地次第展开,大美无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3分)
祈祷生活之根更深
菲利普•加利
小时候,隔壁有个老邻居,吉布斯医生。他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医生的样子。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穿着粗斜纹棉布的工作裤,戴一顶草帽,草帽的前沿是一副绿色的塑料太阳镜。吉布斯医生总是笑,笑容与他的草帽很般配——满是褶子、饱经风霜。我们在他的院子里玩,他从来都不会对我们大喊大叫。我记得他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似乎他周围的环境还根本培养不出这样善良的人来。
吉布斯医生不治病救人的时候就种树。他的家占地10英亩,他一生的目标就是把这块地变成森林。
善良的吉布斯医生对种植有他一套独特而有意思的理论。他深信“没有痛苦,就没有获得”。他从不给他的树浇水,公然违抗传统常识。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给植物浇水会宠坏了它们,它们的后代只会越来越虚弱,所以你应该让它们周围的环境变得艰难一些,那些过于柔弱的树苗要趁早锄掉。
他继续解释,说浇水只会让植物的根变浅,不浇水的树的根都会向深处生长,自己寻找地底深处的水分。
所以吉布斯医生从不给他的树浇水。我记得他种过一棵橡树,不但从不像其他人那样每天清晨给它浇水,还总是拿一张卷起来的报纸去打它:“噼”“啪”“乒”!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他这样是为了吸引树的注意。
我离开家去读书。几年后,吉布斯医生去世了。现在我还时不时地会经过他的房子,看看他25年前种下的树。这些树,现在跟花岗岩一般强壮坚硬、硕大无比、郁郁葱葱。
几年前,我也种了一些树。整个夏天我都殷勤地给它们浇水,为它们祈祷。可是两年的娇生惯养让它们更加弱不禁风了。每次冷风袭来,它们就会颤抖摇摆不止,一副娇宝宝的模样。
反倒是吉布斯医生的那些在困境和匮乏中长大的树,获得了舒适和安逸不能赋予的滋养。
每晚我上床睡觉前,都会去看看我的两个儿子。我站在他们身旁,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子吸入生命,又呼出生命。我经常为他们祈祷,祈祷他们的一生将一帆风顺。“主,请免去他们的艰难和困苦吧。”可是,最近我意识到,我该改改为他们祈祷的内容了。我意识到我的孩子终归是要遭遇困难的,我以前的祈祷真是过于天真了:因为无论在哪儿,都会有冷风袭来。
于是我改变了每晚睡前的祈祷词。因为,生活本是艰难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现在,我祈祷儿子的根能往深处蔓延,这样他们才能从隐蔽之处获取力量。
我们祈祷过太多舒适和安逸,可是这样的祈祷少有如愿。我们倒不如祈祷我们的根能往纵深处伸展,这样,冷风吹、大雨淋,我们也不会散碎成一片片。
(选自散文集《想起那一年的湖》)填写下面表格,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人 物 |
事 情 |
方 法 |
结 果 |
人生启示 |
吉布斯 |
种 树 |
种出强壮坚硬硕大葱郁的树 |
||
我 |
浇水 |
文章开头写吉布斯貌不惊人,与后文没有联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吉布斯医生是一个了不起的医生,那么他的了不起主要是什么?
文章中写到“我”常为两个儿子祈祷,祈祷他们一生一帆风顺,后来意识到要更改祈祷内容。请你写出后来祈祷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