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澳大利亚海滩,人们发现了一种剧毒海蛇。经过研究,专家们确认这种蛇的毒液性质属于神经毒,一滴毒液足以将三个人置于死地。但专家们尚未查清该毒液的化学成分,因此无法找到解除这种蛇毒的有效方法。据此回答题。
遇到毒蛇,动物只能逃避,而人可以通过研究确定蛇毒性质,并通过分析蛇毒的化学成分寻求解毒方法。这是因为(  )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其他动物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人具有独特的主观能动性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人们还无法找到解除这种蛇毒的有效方法。这说明(  )

A.人们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B.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限的
D.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进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李克强强调:改革要探索,探索过程中,要扫雷,要排除荆棘,要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③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④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列说法中,与漫画《淹死》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有

①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④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