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题。
| 年龄 |
0—14岁 |
15—59岁 |
60岁以上 |
总计 |
|
| 甲 |
人口数 |
2000 |
6500 |
1500 |
10000 |
| 死亡率(%) |
0.6 |
0.6 |
2.5 |
|
|
| 乙 |
人口数 |
3500 |
6000 |
500 |
10000 |
| 死亡率(%) |
0.8 |
0.7 |
2.2 |
0.81 |
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A.0.775% | B.3.7% | C.0.885% | D.0.95% |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
|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
|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
|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
|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
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问题。
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②洋流③海陆位置④地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如果图中等温线改为向北凸出,等温线最北点距大陆最南端距离最长的时间是()
| A.1月 | B.5月 | C.7月 | D.10月 |
图中C地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经过 | B.暖流经过 | C.有上升流 | D.寒暖流交汇 |
读图,回答问题。
该地河流的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其成因主要是()
| A.海浪侵蚀作用 | B.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 |
| C.流水冲积作用 | D.人类不合理活动 |
下列关于B水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气候变干,范围将不断萎缩 |
| B.由于地壳运动,范围将不断扩大 |
| C.东西两岸的气候截然不同 |
| D.南北两端都有大河注入 |
如图是某湖泊及其沿岸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对图中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水位季节变化小 |
| B.冬季无结冰现象 |
| C.北部湖水比南部的含盐量大 |
| D.北部湖底坡度较缓,南部湖底坡度较陡 |
图中甲地附近水草丰美,农牧业发达。其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
| B.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
| C.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
| D.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丰富 |
我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69°22′S,76 °22′ E),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80°25′S,77°06′E)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读图,完成问题。
在昆仑站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条件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 B.全天候,观测广 |
| C.极夜期长,空气稀薄 | D.极昼期长,海拔较高 |
据图和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昆仑站在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
| B.此时昆仑站可见美丽的极光 |
| C.三个科考站的地球自转速度相同 |
| D.中山站至昆仑站的直线距离约为1200千米 |
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9年10月11日上海启航,预计于2010年4月10日返回上海执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常规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外,将重点进行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科学考察。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M地以南常年盛行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 B.东北风 | C.西南风 | D.西北风 |
若某科考队员于某日北京时间13时30分在M地观测到太阳位于地平线上,则该地昼长大约是 ()
| A.19小时 | B.21小时 | C.22小时 | D.1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