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
| 原因 分类 |
占迁移人 口的比重 (%) |
性别 比 |
原因 分类 |
占迁移人 口的比重 (%) |
性别 比 |
| 经济性原因 |
56.2 |
217.3 |
家庭性原因 |
34.5 |
39.0 |
| 工作调动 分配录用 务工经商 学习培训 退休离职 |
11.5 5.9 24.3 12.9 1.6 |
268.4 243.5 223.8 149.7 603.9 |
投亲靠友 随迁家属 婚姻迁入 |
9.9 10.4 14.2 |
75.9 67.4 9.7 |
| 其他原因 |
9.3 |
215.0 |
|||
| 合计 |
100 |
123.1 |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 。其中又以 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主要是以自然地迁移为主。
(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
(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在家庭人口迁移中,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分工不同造成的。
下图为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重心时空演变轨迹图,读图完成小题。
该图反映中国的
| 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东北向西南 | B.人口重心每年移动距离比较均衡 |
| C.人口数量的南北差异缩小 | D.人口重心移动距离不超过15千米 |
导致中国人口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可能是
| A.东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 | B.西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 C.大量西部人口迁移到长江三角洲 | D.东北振兴吸引人口迁入 |
下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GDP的全周期“S”形规律图,读图完成小题。
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 |
| 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 |
| 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 |
| 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 |
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④开发新能源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小题。
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多于冬季 | B.冬季多于夏季 |
| 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 | 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
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 |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 |
|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 |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 |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小题。
A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
①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小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
| A.不合理灌溉 | B.水资源紧缺 |
| C.地势低平 | D.冬季风强劲 |
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国均为世界某种矿产资源重要出口国,读图完成小题
该矿产资源是
| A.铜矿 | B.石油 | C.煤炭 | D.铁矿 |
矿石运输船从丙国沿较短航线驶往意大利,沿途依次经过的海域为
| A.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
| B.阿拉伯海、曼德海峡、红海、地中海 |
| C.红海、亚丁湾、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 |
| D.亚丁湾、霍尔木兹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