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知识的责任》,完成问题。
知识的责任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前提是【甲】。这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乙】。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发表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更有力地推进它,发展它。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甚至被剥夺生命,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丙】。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有对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       。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
②为社会担负重大责任
③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文章第③段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三人的事例,请简要分析这些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
答:      
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语句,阐明本段观点与范仲淹的话之间的联系。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黄省三 :……五年的功夫,你看看,这是我!(两手捶着胸)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我告诉你们,我的左肺已经坏了,哦,医生说都烂了!(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我跟你说,我是快死的人,我为着我可怜的孩子,跪着求你们。叫我还能够给你们写、写、写——再给我一碗饭吃。把我这个不值钱的命再换几个十块二毛五。可是你们不答应我!你们不答应我!你们自己要弄钱,你们要裁员,你们一定要裁我!(更沉痛地)可是你们要这十块二毛五干什么呀!我不是白拿你们的钱,我是拿命跟你们换哪!(苦笑)并且我也拿不了你们几个十块二毛五,我就会死的。(愤恨地)你们是没有良心哪,你们这样对待我,——是贼,是强盗,是鬼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潘月亭: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
黄省三:(哭着)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潘月亭:(很敏捷地对着黄的胸口一拳)什么!(黄立刻倒在地下)
半响
李石清:经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选文中划横线的在戏剧中属于什么部分?有什么作用?
根据选文李石清的台词,想想他的潜台词是什么?试分析他的心理。
黄省三第一段的大段台词,说话时有三层意义,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在下面。
一层:
二层:
三层:

(二)窗 口(文 / 孙守名)
①德国著名画家格斯林晚年在百病缠身的情况下画了一幅传世名作,画面上,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子双手紧紧抓住窗棂,张大嘴巴,用极度恐慌的眼神盯着窗外。窗外,暮色苍茫,硝烟弥漫……这幅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强烈地震撼着我的那颗脆弱的内心,小女孩的惶恐不安的眼神似乎触及到我的灵魂深处,让我常常不能释怀。
②幼年时,曾经居住在乡村的农家土屋,三间低矮、破旧的房舍前辟正门,两边各留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窗口。木窗木棂,做工粗朴简陋。有那么几年,常常,父母和兄弟姐妹吃过早饭或午饭,或出工,或上学,家里就只剩下孤独的我。围坐在床上,吃了就睡,睡醒就睁着眼打量着窗口,那个窗口变成了我童年时的全部世界。
③西面的窗口正对着厨房的墙壁,阳光很难照射进来,所以大半时间我是在昏暗中度过。屋内墙角处老鼠啮咬床脚的声音,蟋蟀顺着墙壁爬行的举动,都令我感到恐惧。后来,父母似乎觉察到这一点,便将我移至东面的窗口,我也便看到了窗外的大千世界。
④一只觅食的麻雀飞落到院子里,踱着悠闲的碎步慢慢地走近躺在厨房门口的小猫,慵懒的小猫瞪着迷离的眼神有意无意张望两下。两只蝴蝶上下翻飞,其中的一只落在一枚翘起的绿叶上,振翅欲飞;另一只则绕着她翩然起舞。在屋檐处寓居的雏燕不小心跌落下来,疾飞而至的母燕赶紧飞落想方设法拯救。云儿来了又去,树叶绿了又黄。大片大片的雪花顺着窗棂的缝隙飞近我脸庞时,我知道,冬天终于来临。
⑤我在孤独寂寞中度过了童年,窗口给了我生命中对于大自然的最初知识。我懂得了四季轮回,和谐相处,知道了阳光和春雨、落叶和冬雪,学会了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真诚和爱。
⑥有一年因病住院治疗,透过临近病床的窗口我可以张望到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那时,我的心情瞬息万变,忧郁、苦闷和急躁的情绪激荡着我的内心,有时甚至不可遏抑。我开始不断地朝母亲发脾气,一点小事便立即引发我的怒火。整个病房突然变得气氛紧张,柔弱的母亲不断向所有的人道歉,似乎这全是她的错。母亲的做法反而激起我的强烈不满,让我更加变本加厉。夜深人静,慈爱的母亲握住我的手,泪流满面,一言不发,只是忧郁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幼稚和无知!一夜之间,我变得安静下来。凝视窗外,相扶而过的病人,推着小车的护士,随风飘摇的柳枝,似蹲而卧的假山怪石,忽然都变得如此可爱!
⑦生命中,令人感动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身边,只是那些若隐若现的爱和美,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淡如云烟,稍纵即逝。只有我们用心去发现,才能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窗口,其实就是多彩人生的最好见证。
⑧母亲最后的几个月卧病在床,身体极度虚弱,可她对窗外的世界仍充满好奇和渴望。每天,她都让身边的人搀扶着坐起来望望窗外。窗外有阳光,有邻家的屋顶,有码放整齐的玉米,有白花花的棉花,有鸟儿飞过,有清风明月……那是母亲一生中全部的生活。
⑨透过窗口,母亲时刻盼望着我的归来。事务繁重,身不由己,有时要隔三五天才能去看望母亲一趟。愧疚于心,又百般无奈。我去见母亲,竟与母亲要见我一般成为了最终的一种期待。不止一次,母亲询问身边看护她的人,要他们告诉我归去的具体日期。母亲已然仙逝,而今思之,怆痛于心,悲哽难抑,何可胜道!
⑩脑海深处,时时映现出母亲守候窗口期盼的那种眼神,这必然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11)而今,窗口变成了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它,我看到了扰攘世界的万千气象,同时也逼出了我灵魂深处的那些“小”来。
阅读全文,请你谈谈本文叙述了关于窗口的哪些事情。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
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谈谈你对“窗口”这一意象的理解。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一下第⑦段有哪些作用?

(一)
我的母亲(节选)
①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③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选文第②③段分别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加以概括。
写母亲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3分)
请你从语言和写法两方面分析第①段在有怎样的特点?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作者为什么用一个转折连词“但”来强调这一句?
仿写句子,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同。
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露着奉献的绿丝;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编织着全家的希望;

不识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
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 “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 “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小鱼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个人走。没的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小鱼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本文插叙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文中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选文最后一段可以删除吗?请说明理由。


读了这篇散文,你打算今后怎样进一步和父母相知相识?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杨振宁
(1)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3)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4)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6)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7)“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8)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1)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选文第(5)段中加点的字“在我所认识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选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何作用?


选文第(9)段画线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谈谈你对奥本海默的认识,从他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邓稼先有哪些好的品质值得你学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