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 |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
E.文章以“一颗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超级能源——反物质
最近,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使用低能反质子球形加速器做实验时,生成一种反物质元素——一束疾速消逝的反氢原子,证明了反物质的真实存在和可以在实验室中生成,为反物质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可喜的前景。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可是有一定的磁性。所谓物质的镜像,就是还有一种质子是带负电的,叫做反质子;还有一种电子是带正电的,叫做反电子;也还有一种磁性正好与前面所说的中子相反的反中子。这些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统称为反物质。反物质和物质真是“水火不相容”,一旦相遇,就会相互吸引,两种物质就会通过碰撞而全部转化为光。科学家研究指出,一克反物质与一克物质相互吸引,就会通过碰撞而湮灭,两种物质碰撞而湮灭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2个小时发出的能量。
实验表明,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接近到十亿分之一微米时,只需10~23秒的时间,就会相互湮灭,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它们的质量完全转变为能量了。因此,在通常的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是一瞬即逝的。1956年,为了目睹反质子的尊容,科学界动员了大量科研人员,耗费巨资,建造了方圆数公里的加速器,使用多种设备,终于将这对“反目成仇的兄弟”拉开了,成功地捕获了反质子。反质子的产生,震动了科学界,使科学家知道反物质的存在,引起了科学家对反物质应用研究的极大兴趣。反物质是最理想的恒星际宇宙飞船的能源。据科学家计算,只需一粒盐大小的10毫克反质子,就能产生相当于200吨化学液体燃料推进剂,可轻而易举地将巨型航天器送上太空。科学家设想造一艘光子飞船,头部装一面巨大的凹面反射镜,飞船开动时,燃料库中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分别被输送到凹面镜前面,在那里接触,转化为强烈无比的光,反射出去,就像气体从火箭喷口喷出一样,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推动飞船前进,到恒星际的宇宙中去漫游。反物质又是诊病治病的能手。在医疗成像技术中,有一种类似CT的扫描,叫正电子辐射断层照相术,它的射线源就在体内,这种利用反物质的发射式照相,能提供人体生理及化学的真实信息,准确地诊断病情。由于反质子能量释放的速度和从体内逸出的速度可以人为控制,因此,用反质子产生的光束可代替X射线治疗癌症,能不偏不倚地击中癌瘤,大大减轻周围组织的损害程度,有效地治癌。
科学家还研究用反质子给工业材料诊治“病症”,叫无损探测。它利用反物质与物质碰撞会产生热量使材料温度升高的特性,起到消除材料内部疵伤和缺陷的奇异功效。
然而,要使反物质获得实际应用,还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要知道,反物质是在反质子环形加速器中生成,现在每年作这方面研究大约生产了1014~1015个低能反质子,而这些反质子所占体积还不足一个小数点的三万分之一。显然,要想得到一克反物质,不仅技术上难度很大,而且至少要花10亿美元的生产费用。再说,目前所有的储藏用具都是正物质做的,即使生产出较多的反物质,又怎样才能保存和运输呢?可是,科学家依然信心十足,他们认为,反物质在未来可能是一种具有巨大爆炸力的炸药;将反物质悬挂在电磁铁制成的集装箱中,就可运送到所需的地方去;它将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选自《科学大观园》1996年5期)对“反物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意思是“反物质”虽然在物质世界客观存在,但其并不具物质实体。 |
B.物质中存在一种带正电的质子反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反电子,还存在磁性与通常所说的中子相反的反中子,把这些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统称为“反物质”。 |
C.“反物质”存在形式独特,它已不属于物质的范畴,“物质世界”的叫法从此改变了。 |
D.“反物质”与物质不能共存,一旦相遇,就会发生碰撞而湮灭,同时释放出能量。 |
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界于1956年捕获的反物质,是最早捕获到的“反物质”。 | |
B.1克反物质与1克物质通过碰撞而湮灭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200吨液体燃料的推进剂。 | C.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只有接近到十亿分之一微米时才能相互湮灭。 |
D.光子飞船头部的凹面镜,主要是防止反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湮灭。 |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反物质悬挂在电磁铁制成的集装箱中运送”,是为了避免反物质与物质之间发生相互湮灭。 |
B.“反物质”得到实际应用,还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经费上的以及保存和运输上的困难。 |
C.据科学家研究,“反物质”这种超级能源可以运用到工业生产、医疗、航天、战争、生物合成等领域。 |
D.“反物质”一旦得以广泛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因能源短缺带来的巨大压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态美学观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原则的突破和超越。这其实是一场哲学的革命,即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整体主义。这种新的生态世界观,就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生态平等”,也就是主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自有其价值而处于平等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整体主义所主张的“生态平等”不是人类与万物的绝对平等,而是相对平等。
生态美学所贯彻的生态整体主义哲学观,实际上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包含了“生态维度”的更彻底、更全面、更具时代精神的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可将其叫做生态人文主义精神。首先,它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角度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行一种终极关怀。所以,西方一些哲学家倡导一种把人类同其他生命带到更紧密联系的“新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强调人类应从生态的和谐性出发,以保持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它是对人的生态本性的一种回归。长期以来,人们在思考人的本性时,只涉及到人的生物性、社会性、理性与创造语言符号的特性,而生态哲学与美学则从生态的独特视角,揭示出人所具有的生态本性,包含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和生态自觉性,其中主要是人的生态环链性。人类只有自觉地遵循生态本性,保持生态与生物环链之平衡,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而且,人的生态本性决定了人具有一种回归与亲近自然的本性。再次,它是对环境权这一最基本人权的尊重。在良好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过一种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是基本人权所在,而以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支撑的生态美学就是力倡在良好的环境中人类“诗意地栖居”。下列不属于“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自有其价值而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
B.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角度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行一种终极关怀。 |
C.人类自觉地遵循生态本性,保持生态与生物环链之平衡,以获得美好的生存。 |
D.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过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 |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推断,下列西方哲学家的理论符合“生态整体主义原则”的一项是
A.培根的“新工具论”提出充满工业文明特色的“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的理论。 |
B.佩西提出著名的“从人的总体性和最终性上来看人,从生活的连续性上来看生活”。 |
C.康德精辟地概括传统的理性主义的哲学观,提出了著名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 |
D.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认为有理性精神的人决定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事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CEV异军突起
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对于CEV,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是这样认定的:CEV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每年最多可飞行6次;改进型的3人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发射3次;无人CEV则作为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每年运送3次;无论是CEV运载器,还是重型运载器,都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CEV用固体火箭发射,其设计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基本相同;重型运载器的运载能力,用于月球飞行时为100吨,用于火箭航行时提高到120吨。
从这六条认定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是按照“航天飞机衍生型”的思路来研制新的载人飞行器的,即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是原来航天飞机的衍生。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特点是:这种航天器没有机翼和尾翼,不再像航天飞机那样通过滑翔方式返回地球,而是像飞船那样通过降落伞着陆;发射时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航天器置于火箭顶部,能避免因碎片脱落而被砸坏的危险;专门设置的逃逸火箭更增加了宇航员的安全;人和货物分开运输,既安全又经济;货运型的长度是载人型的2倍,载货能力达100吨,是航天飞机的5~6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运载器;座舱更宽大,给航天员带来舒适感,还可以重复使用10次以上。
根据初步构想,新的载人型航天器将在经改进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的基础上建造,计划在2011年将宇航员运往国际空间站。货运型则把载货飞行器装在改装后的航天飞机外贮箱顶部,并配备5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外贮箱两侧还将配置两个加大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据估计,货运型飞行器将是个40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按照设计,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还能在轨道上实施对接,以完成更多的太空使命。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充分利用航天飞机现有的成熟技术和装备,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将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认为,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安全性将是目前航天飞机的10倍左右。航天飞机终将被淘汰。
(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节)下列对“CEV”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 | |
B.CEV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改进型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要飞行6次。 | C.CEV运载器,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 |
D.CEV使用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基本相同的固体火箭发射。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包括CEV运载器和重型运载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载器。 |
B.CEV是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的。 |
C.新型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发射,是为避免航天器的碎片脱落砸坏火箭。 |
D.之所以采用“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是因为它成本低,而且可以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速度。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CEV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载货能力高达120吨。 |
B.新型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可以将人和货分开运输,并可在太空中自由地实施对接。 |
C.CEV是“航天飞机衍生型”航天器的一种类型,由于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的特点,它将成为现阶段最理想的航天飞行器。 |
D.美国现在的航天事业已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已开始使用航天飞机的衍生型航天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春秋战国》序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即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由隶农贵族经济模式向自由农地主经济模式的转型,由联邦制国体向中央集权国体的转型。所有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不管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都是饱满昂扬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阴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产生思想、研究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官,最终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辩理透彻,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编磬编钟,宫殿廓城,髹(xiū)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坊、经络学说,可以说是当时的科技成就绝对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等,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精神生命的源。当我们被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惑时,当我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我们应该去向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宝库寻求再生的动力。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瑰宝,风采依旧!
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弘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民强国、团结奋斗的主调,是本丛书出版之目的。第一段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的理由是:__________。
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本色人生”的特点是什么?(限于20个字以内)
“向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宝库寻求再生的动力”是什么意思?(限于20个字以内)
符合文意的两项是___________。
A.“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是说附丽在铜器及石鼓上的文字价值很高。 |
B.“林林总总”是对《韩非子》内容广博精深,形式锋利透彻作出高度评价。 |
C.作者认为《论语》《孟子》兼容各家之长,态度宽厚,少有犀利争论性语言。 |
D.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辞赋、小说、散文都是世界上最早取得光辉成就的。 |
E.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孙子兵法》等都是在这种实践的基础上兼吸收前人经验的结晶。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件新鲜事物可以引起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之后人的思绪又会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 |
B.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件新鲜事物可以引起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
C.这句话的作用是,用比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思绪的特点。 |
D.这句话有统领全段的作用。 |
“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作者推断的理由是()
A.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
B.按主人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丰富的思想。 |
C.是那所房子房客的地位及其审美趣味决定的——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
D.因为是新房子,是主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向往。 |
对上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带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小说就是围绕着这个斑点展开的。 |
B.文中用冷暖两种色调交替出现,四个“红”色:黄色的火光(红色),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两个“黑”色:黑色的岩壁,黑色的斑点,先后出现的冷暖两色中的极致形成强烈的反差,预示着作品中涌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 |
C.意识流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制幻剂下的怪异现象,它在貌似荒唐的连缀中,表现出明确的意识指向,是作者的“注意”与“选择”的结果。 |
D.“一只钉子”“一幅小肖像画”“老房子”“房客”等,这几种在意识流中属于任意排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