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出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存在 |
B.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分子存在 |
C.用盐酸酸化后,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Cl-存在 |
D.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
我省“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下列做法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A.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
B.废电池集中填埋 |
C.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 |
D.在火电厂推广碳收集和储存技术 |
CuI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它可以由反应:2Cu2++4I-=2CuI↓+I2而得到。现以石墨为阴极,以Cu为阳极电解KI溶液,通电前向电解液中加入少量酚酞和淀粉溶液。电解开始不久,阴极区溶液呈红色,而阳极区溶液呈蓝色。对阳极区溶液呈蓝色的正确解释是 ( )
A.2I--2e-=I2碘遇淀粉变蓝 |
B.Cu-2e-=Cu2+Cu2+显蓝色 |
C.2Cu+4I--4e-=2CuI↓+I2碘遇淀粉变蓝 |
D.4OH――4e-=2H2O+O2O2将I-氧化为I2,碘遇淀粉变蓝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①NH4Al(SO4)2、②NH4Cl、③CH3COONH4、④NH3·H2O; c(NH4+)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①>②>③>④ |
B.某物质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a mol/L,若a>7时,则该溶液的pH一定为14-a |
C.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和NaHS混合溶液中:c(Na+) +c(H+) =" c" (S2―) +c (HS―)+c (OH―) |
D.AgCl悬浊液中存在平衡: AgCl(s)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2的醋酸加水稀释100倍后,溶液pH值等于4。 |
B.室温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苯甲酸钠溶液比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 |
C.相同温度下,pH=2的氯化铁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比pH=1的硫酸溶液中水的电离度大。 |
D.pH=3的溶液与pH=11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一定呈中性 |
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1411.0kJ·mol-1和-1366.8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A.-44.2kJ·mol-1 | B.+44.2kJ·mlo-1 | C.-330kJ·mol-1 | D.+330kJ·mlo-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