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彻底被打破,上帝从整个自然中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永恒的、必然的规律。可以说,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历史过程……在他革命成功的时候,才得以完成。”材料指的是( )
| A.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把上帝从世俗中驱逐出去 |
| B.哥白尼的“日心说”把上帝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 |
| C.牛顿的经典力学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去 |
| D.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把神从有生命的世界中彻底驱逐出去 |
工业革命后,酒吧、咖啡馆成为流行的小型聚会和休闲解闷场所,歌剧、舞剧、马戏、杂技和舞会等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娱活动。这表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 |
| B.贫富分化差距拉大,社会关系变化 |
| C.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日益普及 |
| D.生活内容日益丰富,生活质量提高 |
清朝文人管同(1780—1831)在其著作《禁用洋货议》写到:“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其言论说明了
| A.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
| B.洋货输入使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
| C.清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
| D.清朝文人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 |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
|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
|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
| D.可能说明唐代的市有突破性发展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求同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