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知贡举知:执掌 |
B.然久之自败败:失败 |
C.沆待漏将朝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
D.趣驾再往趣:急忙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①。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②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③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注】:①比部郎中:唐代刑部官职。②舁(yú):共同抬东西。③钺(yuè):古代一种汉族兵器,权利的象征物。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见汉兴日浅兴:兴起,建立 | B.世宗雅已知朴雅:向、平日 |
C.益以为奇奇:奇怪 | D.非独当世之务独:只,只有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2)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阅读下面的《六国论》选段,完成2-4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兵器,武器 |
B.诸侯之所亡亡:丧失,丢失 |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一向,过去 |
下列各组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B.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 |
C.赵常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D.破灭之道也封天下之谋臣 |
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赵常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取材于刘知几《史通·内篇·论赞》)
阅读王勃《滕王阁序》(节选),完成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属三秋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
B.彩彻区明彩:日光 |
C.识盈虚之有数数:计算 |
D.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20岁,古人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 |
B.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悲伤的歌声让白云停止飘动 |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 |
D.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
(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维”、“披绣闼”两段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滕王阁的秀丽景色,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混成,恍若画中。 |
B.“遥襟”段先描写欢乐畅快的宴会场面,接着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并委婉表达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传为悲愤。 |
C.“嗟乎”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没有一味低沉感伤,而是借助历史典故传达出一种处卑位而思有位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
D.“勃,三尺微命”段表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心中的志向、此行的目的,并表达了结识名士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主人知遇之恩的荣幸之意。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是写景名句,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左武卫将军迁:贬职 |
B.太子谢之谢:道歉,谢罪 |
C.临事不可夺,夺:改变 |
D.时二张怙宠怙:依仗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及善有大臣节的一组()
①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②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
③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④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
⑤ 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⑥及善数裁抑之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及善因为父亲为国捐躯的军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并袭邢国公爵。 |
B.皇太子李弘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高宗又提升他任三品要员,特许他佩带大横刀在身边侍卫。 |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是祸乱的元凶,必须予以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
D.二张由于受武后厚宠,在侍宴时全然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指责他们,武后很生气,便罢了他的职。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2)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