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下图,回答题。
据右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震 | B.滑坡 | C.火山喷发 | D.洪涝灾害 |
关于该堰塞湖的形成是否产生了自然灾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堰塞湖的形成已经产生了自然灾害 |
| B.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淹没下游才属于自然灾害 |
| C.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才属于自然灾害 |
| D.堰塞湖本身不属于自然灾害,由其产生的洪涝等才属于自然灾害 |
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
|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
|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 |
|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
图4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1~12题。
从我国城市等级体系图可以看出
|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 B.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 |
| C.城市数目越少职能越低 | D.城市数目越少相互距离越短 |
“长三角”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推动该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
| 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人 |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
图3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该城市2000年与2009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缩小④城市规模扩大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2009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美术馆③大学城④高新技术开发区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图2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阶段 I 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缓慢发展阶段 | B.加速阶段 |
| C.初级阶段 | D.逆城市化阶段 |
阶段II中,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价昂贵②交通通达性差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5~6题。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类型 | B.交通通达度 |
| C.资源丰富程度 | D.人均精神消费量 |
有关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必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
|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举措,有利于协调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 C.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
| D.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
| 年龄段(岁) |
0~14 |
15~29 |
30~44 |
45~59 |
≥60 |
| 男性人口(万人) |
5.04 |
25.14 |
14.68 |
4.94 |
1.76 |
| 女性人口(万人) |
3.84 |
37.10 |
11.63 |
4.01 |
1.78 |
该市迁入人口的主要特征是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 B.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
| C.人口迁移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 |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积极影响是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
| C.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 D.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