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
| A.阶级斗争分析法 | B.“三个有利于”标准 |
|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下列史实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 B.“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
| C.村民委员会成员不得连任 | D.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
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盂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
| 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 | 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 |
| 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 | 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
19世纪60年代的“体用之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体上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
| B.冲击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 |
| C.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
| D.促使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
|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
|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
|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 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
|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致 |